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和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第1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如图所示,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花朵正立、放大的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你知道小聪是怎样提示小亮的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eq \a\vs4\al(知识板块一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自主阅读教材P97~9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蜡烛、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分别把上述物体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得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光屏的作用是承接并显示凸透镜所成的实(选填“虚”或“实”)像,光具座上的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成像时的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
2.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最清晰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eq \a\vs4\al(知识板块二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自主阅读教材P97~9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2)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
(3)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答:(1)物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实像,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虚像;
(2)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像,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放大的像;
(3)凸透镜所成的像没有正立的实像、倒立的虚像和缩小的虚像。
4.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列表格。
物距与焦 距的关系 |
像距与焦 距的关系 |
像的正倒 |
像的大小 |
像的虚实 |
应用 |
u>2f |
f<v<2f |
倒立 |
缩小 |
实像 |
照相机 |
u=2f |
u=2f |
倒立 |
等大 |
实像 |
/ |
2f>u>f |
v>2f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投影仪 |
u=f |
不成像 |
/ |
|||
u<f |
物像同侧 |
正立 |
放大 |
虚像 |
放大镜 |
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 A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D.像距大于10 cm小于20 cm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方案 完成教材P97的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活动。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