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凸透镜成像时,简单比较物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到透镜的距离。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难点:生活中的几种凸透镜成像特征。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很早以前,人们为了把自己的相貌留下来,只能请肖像画家来给自己画像。15世纪以后,欧洲画家为了迅速地把景物画下来,
制作了针孔绘图暗箱。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在暗箱的毛玻璃屏上映出实像,然后在毛玻璃屏上贴上半透明的纸在上面描绘。到了19世纪,绘图暗箱已经改成了用凸透镜或透镜组作为镜头的暗箱,1839年,巴黎著名的肖像画家路易斯·达盖尔,在绘图暗箱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制成了第一架真正的照相机。
说说照相机的发明经历了哪些主要过程。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eq \a\vs4\al(知识板块一 照相机)
自主阅读教材P94~9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仔细观察图中的照相机。
思考:
(1)照相机的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的胶卷相当于光屏。
(2)成像特点:照相机工作时,被拍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较远,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较近,在胶片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eq \a\vs4\al(知识板块二 投影仪)
自主阅读教材P9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如图所示是一台投影仪的示意图,其中,A是平面镜,作用是改变光路,B是凸透镜,作用是成像,屏幕上呈现的是一个放大的实像。
eq \a\vs4\al(知识板块三 放大镜、实像和虚像)
自主阅读教材P95~9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报纸上的字,我们得到了成像的特征是正立、放大。
结论: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4.实像是由通过镜头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异侧(选填“同侧”或“异侧”)。
5.虚像是由通过镜头的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同侧(选填“同侧”或“异侧”)。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方案一 如图所示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 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会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方案一图)
,方案二图)
方案二 如图所示,在球形烧瓶中盛满水,将手紧靠其背后,在其前面你将看到手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变大。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