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考题”有效得分策略与教学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考纲及高考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越发凸显,深入研究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规律,是高三复习备考的有效方式。下面,笔者结合高三二轮复习,谈谈如何有效的实施历史选修课程的复习,切实做好高三选修模块的教学。
一、 现状
(一)选考题情况分析
目前高考历史选考题的范围基本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而考试的方式以主观题多量呈现,限量答题,逐渐淡化了对知识点的深挖,而是以小切口、深层次突出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导向立意考查。问题设问上一般两问、问题一般是原因、内容、作用和特点等,所选材料命题依标不依本,材料来自于课外。
(二)学生在考试中存在问题
一是难以选定,由于选做题的位置在最后45、46、47三道题,导致学生难以选定,容易左顾右盼,不知哪道题好做,哪个题更容易得分。二是时间分配不合理,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前松后紧,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轮到做历史主观题时,时间只有25分钟左右,字越写越少、越写越草,得分越来越少,还有就是有的学生想得高分,在前面部分主观题投入太多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做完历史主观题。三是得分能力、手段有限,许多考生做题时获取信息不充分,存在脱离材料或照抄材料的问题,有的审题不到位,不能联系必修教材所学内容,孤立运用材料。
二、选考题选择建议
根据选考题命题特点及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考生做第一道选做题。第一道选做题一般比较容易。题目设计主要在知识归纳层次,要抓住这个提高总分的机会。可以学习一本教材这样能集中精力。主要是要通过选修教材的学习,学会用材料分析问题的方法。建议教师和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一本教材、全心复习一本教材,最好就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因为第一道题一般是古代史的内容。如果学生的文言文相对较好,就选作文言文的题目;否则就选现代史的材料题。如果两方面水平比较均衡,建议选文言文题,因为文言文阅读量小,答案出自材料的几率较大,而现代文一般都要结合所学补充知识。
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策略
(一)思维建模
虽然选修一高考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但我们仍然可以把教科书上讲的古今中外九次改革重新整合,建立思维模型,从而把握解题规律。改革史的试题设问中基本都在考查背景原因、内容、影响以及评价、给我们的启示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在教学复习中要淡化琐碎知识点的掌握,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教学“案例”形成释读材料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上。
关于改革的性质,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关于改革的原因(背景)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改革的结果要么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要么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要么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关于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关于改革的评价,基本的思路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最后看社会效果: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
(二)目标教学
在《课标》及《课标解读》中,对“改革史”的学习目标有着较为清晰的定位,概括起来如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演进过程中的重大改革活动及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进行的改革及其巨大的历史影响;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正确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三)史观引领
新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强调的历史核心价值观是文明、发展、公平、进步、现代化、交流、融合,这在选修一高考命题中也有体现,如2010年高考刘晏改革体现公平、进步;2011年高考盟旗制度体现文明、发展;2012年高考王莽改制从反面体现进步、发展。2013年高考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体现现代化。2014年高考魏晋法律改革体现法治……因此,在选修一的学习和解题中,不可忽视新史观的引领作用。
(四)规范答题
非选择题由于是人工阅卷,阅卷老师对答卷卷面的视觉印象和
感受和判分多少有着直接关系,因而评分误差一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非选择题的答卷技巧特别是书写技巧非常重要。落实在卷面上的答案要做到 “五化”,即:书写工整化;层次段落化;表述要点化;要点序号化;重点重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