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探究式尝试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8-12-19 发布人:来捷
一、尝试“探究式”学习和“非探究式”学习的有机结合
科学探究是学生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求知、求真的熟悉活动,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它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关注种种地理现象,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探究式”学习究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非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探究”而“探究”。当我们的教学任务确实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当某些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我们就要科学地设计课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否则,我们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一节时,我提出: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问题提出后,即可组织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几个人组成的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要害,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些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而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会有好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的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这个问题的引领,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尝试把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与自主设计的“探究题”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内容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最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综合探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这一固定模式,“探究”课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让学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把握的思想和活动来安排,做到融知识、能力、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或者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自主地设计一些他们爱好的“探究”性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亚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探究题目之外,我还启发学生根据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我们青岛的地形与降水量,以及小麦、玉米、果园等农作物的分布状况,探讨这种分布与我们青岛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增强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了地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离不开地理。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尝试设计探究步骤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既感到有点难度但经过一番努力也能解决,这个结合点的把握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去研究、去感悟,例如,我在讲授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四个方面去分析影响欧洲西部气候形成的条件,得出本区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后,将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转移到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让学生分析四个因素对这里的气候形成的影响与欧洲西部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虽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中有一个小组答出了“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洋、海风等因素对陆地的影响范围减少了,从而形成这种海洋性气候的面积也减少了”的结论。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简单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导得当,即使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也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目的!
科学探究是学生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求知、求真的熟悉活动,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闪现,它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关注种种地理现象,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探究式”学习究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非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千万不要为“探究”而“探究”。当我们的教学任务确实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当某些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我们就要科学地设计课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否则,我们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一节时,我提出: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问题提出后,即可组织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几个人组成的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要害,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些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而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些会有好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的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这个问题的引领,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尝试把教材中的“综合探究”与自主设计的“探究题”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内容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最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综合探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这一固定模式,“探究”课题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让学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把握的思想和活动来安排,做到融知识、能力、实践于探究活动过程之中。或者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聪明才智自主地设计一些他们爱好的“探究”性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亚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除了完成课本上的探究题目之外,我还启发学生根据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我们青岛的地形与降水量,以及小麦、玉米、果园等农作物的分布状况,探讨这种分布与我们青岛的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更有意义的是增强了学生面向未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大大深化了课本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了地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离不开地理。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尝试设计探究步骤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既感到有点难度但经过一番努力也能解决,这个结合点的把握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去研究、去感悟,例如,我在讲授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四个方面去分析影响欧洲西部气候形成的条件,得出本区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后,将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转移到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让学生分析四个因素对这里的气候形成的影响与欧洲西部有何异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辩、探究,然后让各小组发表见解。虽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其中有一个小组答出了“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海洋、海风等因素对陆地的影响范围减少了,从而形成这种海洋性气候的面积也减少了”的结论。尽管这只是少数人的答案并且答案简单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导得当,即使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也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目的!
内容摘要: 在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后,我们初中思想品德科任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热潮。新课标要求在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探究、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究式”教学的尝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