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函数的探究与知识体系与建构
新课标对数学知识的有关要求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知识之间的关联。
课标要求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知识的实质,帮助学生理清楚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还应当把知识的讲授放在知识体系当中,让学生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引导学生建立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能死记硬背,应以理解为基础,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知识的应用中深化。
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有关要求,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课标要求教师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展过程;学生需要在老师设计的“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活动中逐步的积累学习知识的经验和思维的经验。在数学活动中逐步的积累学习知识的经验和思维的经验。如15年北京中考26题就体现了这点。题目的四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1.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补全列表;3.根据描出的点画出函数图像;4.结合函数图象写出该函数的一条性质。这四个问题再现了学生学习函数的过程。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过程中,都经历了“由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函数,研究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列表,描点,画出函数的图象,根据函数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考题的设计下,学生将关注点由静态的知识转向到了动态的知识形成过程,强化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积累了学习知识的经验和思维的经验。
在中考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们也越来越注重了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设计考查,学生们也注重了知识结构体系的自我建构。如本题中要求学生设计方案,探究一个新函数的性质。这样的问题将简单的看、画等经验性的模仿操作,通过思维的深化,上升为研究方法的提炼与梳理。在学生有效的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就落实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函数知识板块的整体性和各类函数学习之间的共性和区别。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加开放型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放性的问题设计,重在考查学生对函数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认知空间。本题将活动经验与思维经验的积累转化为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和思维经验框架。
其实对于函数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函数性质的研究,还应该将知识的讲授放在知识体系当中,让学生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引导学生建立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如海淀区15年期末的自命题,这道题设计的核心问题是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命题的这种设计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的一种动态分析,用函数把所学的数学模型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揭示了不同数学模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揭示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不仅能深化对每个部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能从中提炼数学思想、提升能力水平。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加深了对数学中通性通法的认识,提升学习数学和研究的规律,提升数学的思维能力。这样的数学教学要求,也充分体现了“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的目标要求。
新函数的探究与知识体系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