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撷一份睿智,遇一抹安暖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8-06-25       发布人:杨阅

撷一份睿智,遇一抹安暖


朱熹曾说:“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这番话,简直是深入骨髓!

2003年正式踏上教学之旅带的第一批孩子,班里有个叫彭菲儿的女孩,长得漂亮、气质优雅、谈吐自如,尤其写得一手好文章,当时还是学校里的一位小名人呢。她不仅是学校里大小活动的王牌主持人,而且早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是宁夏电视台“小燕子”签约主持人了。一直以为或许是她爱读书的缘故,或者是因为她妈妈从事文化类工作的原因,才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而得。直到2005年,她送我一本名叫《成功不难》的书,说这是她姥爷写的书赠送给我,上面有姥爷的亲笔题字与签名。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菲儿的姥爷就是宁夏著名畅销书作家田伟老先生。后来,孩子又送我一本依然有姥爷亲笔题字与签名的书《读懂人生》,并且她特别强调:“姥爷说,这两本书是姊妹篇。”

捧着这两本书,总觉得它们有着一份特殊的意义,因此读的时候总是多了一份感动与亲切。拜读作品,才了解到田老长期从事教学、编辑工作,对心态健康学研究情有独钟,以传播励志学为人生最大的乐事,先后出版过《读懂人生》《生命在你手中》《成功不难》《妙语成长》等多部畅销作品。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读,震惊和意外原来菲儿竟有这么厉害的姥爷!当时急于要把它们读完,所以对田老作品的信笔挥洒、舒展自如、思想睿智、博采众长更钦羡和赞叹!

《读懂人生》是一部帮助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书,一部让我们能策划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光扬自己的人生读本。田老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和耐人寻味的哲理,揭示了人生的许多奥秘。打开它,你就会进入一个轻松、愉快的唯美意境。无论是谁读它,都会从中获得一份思索、一份启迪、一份感悟。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令我记忆犹新:有个小男孩为父亲看守木桶,他每天晚上把所有的木桶擦拭干净并摆放整齐。然而,令男孩生气的是,他放好的木桶往往一夜间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为此,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小男孩的头说:“孩子,木桶太轻了,要想不被风吹倒,只有加大它的重量。”男孩苦思冥想了好久,他挑来一桶桶水,倒进那些空空的木桶里。从第二天开始,那些盛满水的木桶就再没有被风吹倒过。

我还记得在学校读书活动时,在《做人与处世》杂志上也曾读到过这样一段描述:漳州石雕园的石雕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远:一位体格健壮的青年,手握铁锤,刻苦磨炼,为拥有完美的形象不懈地自我雕琢,不断地自我提高,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因为这座石雕寓意非同一般,不仅给参观者一种思考与启迪,更是一种鞭策与激励。

陆九渊有句名言:“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通过时间的沉淀,生活的打磨,今天再来细细想想这两个故事,竟又有了这样一番领悟。

木桶、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自我雕琢,攻坚克难,昂扬奋进,一步步登上成功的殿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有《本草纲目》的问世。徐悲鸿刻苦努力,奋发向上,才不愧对艺术大师的称号;邰丽华不懈努力,以精美灵动的《千手观音》演绎着聋哑人的美丽与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和世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凡人与伟人,成功与否,大都不是输在起点,而是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的精神。

木桶和石雕的事例告诉我们: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我们就如风中的木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想被任意一种“风”刮倒,就要给自我加重,雕琢自己的思想、智能、心性……让自己健全起来。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阮元言:“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田老在《成功不难》一书中讲到一个故事发人深省,值得久久咀嚼: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现在静心沉思,这个故事太绝了,不仅仅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包蕴万千,更孕育着深刻的、启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文章如此,说话亦是如此。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人生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春秋末期的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秦朝的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秦始皇讨价还价,要“美田住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有悟性的。

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田老在《读懂人生》这本书中讲到读不同的书,就会有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所获: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童铨有句名言:“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如是说。读了田老的书,更能体会这种唯有潜心阅读,方有收获的人生感悟。感谢菲儿,感谢田老,感谢生命中还能读到这样的好书!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