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小石潭记》说课稿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8-06-24       发布人:刘晓琰

《小石潭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选择的说课篇目是《小石潭记》,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对文本的理解及课堂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江山多娇”第一篇,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备受传诵的山水佳作,意在通过这单元的学习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而《小石潭记》更是柳宗元先生“永州八记”中最为称颂的一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写景——简洁生动,字字传神;传情——清雅的文字背后,蕴含着作者一颗细腻、寂寞而苦闷的心。编入教材意在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结合单元目标,我对本课的三维目标及重难点设计如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作品常识;加强朗读训练;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常用虚词。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文章写景手法的高妙;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乐与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的实词及常用虚词。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手法的高妙,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乐与忧。

二、学情及教法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但当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更多的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既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又注重语文的人文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基于以上理念,加之文言文教学和学生的时代距离比较远,我采用学案导学的方式,设计成一课时完成,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让他们自己先解决,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在整堂课的教学方式上上侧重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参与和热情;侧重引导、点拨;激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导入:古人云“山作青罗带,水如碧玉簪”,山水本是自然界无情之物,但一旦赋予作家的灵气与情感,便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无穷的美感和悠长的遐思。《小石潭记》就是这样一篇山水佳作,下面,我们就跟随唐代柳宗元先生的脚步走进这小石潭,看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和遐思。

     (一)检查预习。了解作家作品常识、疏通字音。

 (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打造更高效的课堂。所以基本的作家作品常识和生字词的注音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自己找到的知识远比老师讲授的要印象深地多。)

     (二)反复朗读。读准字音、节奏、重音。

        1、教师范朗读(帮同学起到示范作用、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指引学生对本课的初步理解)

        2、学生举手展示朗读。

        3、抽一个小组展示朗读。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把必备的钥匙,多媒体展示朗读方法,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品味文言文的韵律之美,为赏析文章打下基础。)

   (三)我当啄木鸟。(疏通文意。根据预习学案,利用“纠错法”    翻译课文,高效记忆重点实词虚词;并借助工具书及预习学案,完成重点实词、词类活用的归类。)

    (过渡: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我们再次放声吟诵这优美的篇章……同学们的朗读仿佛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刚才我们是对手,但对手往往可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让我们和朋友们合作画一幅画好吗?大家都来当小画家!)

   (四)我当小画家。(欣赏美景、探究写法)

每个人选择心目中最想画上去的景物,并根据文章画出它的特点。按照这个句式来进行说话及赏析训练:

我想画       ,我要画出它的        特点,因为       

示例:我想画小石潭周围的竹子,我想画出它浓密幽深的特点而且随风摇曳的特点,因为课下注释中对“篁竹”的注解是“成林的竹子”,而且后文中还说“蒙络摇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整堂课最为开放的环节,学生们在回答时一定会说出画鱼、水、树木、小溪、怪石乃至同游者,既欣赏了美景,经过老师适时点拨,写景的高妙手法——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学生也基本领略)

    (过渡:小石潭这么美的景物,应该让人流连忘返,可是作者忘返了吗?作者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大家都是爱探索的孩子,我们设想时光倒流,我们到了大唐时代,约见了慕名已久的柳宗元先生,大家都当一回小记者,听听先生的心里话好吗?)

(五)我当小记者。(结合写作背景,对话柳宗元,理解作者的乐与忧)

    预设:

  a 这么优美的山水,先生您为什么不好好欣赏,要“记之而去”呢?

  b 您前面不是说“心乐之”吗?怎么最后又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呢?

  C命运已经这样了,您为什么非要这样悲观啊?您知不知道,在你之后几百年的宋代,有一个和你一样屡遭坎坷的苏轼,他却选择了随缘自适,乐观积极的面对。

   (设计意图:这种角色的交换,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加之有预习准备的背景资料做参考,激发他们去发问,同学们在回答时也融入了对文章自己的理解,老师可以在学生提问时适当点拨,让学生的问题既有思考的价值又能给学生带来情感的共鸣。)

六、布置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小练笔。以《       的小石潭》为题,根据文章景物描写的内容再加入想象,用自己的话把改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小散文。

  (设计意图:背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设计第二题是希望学生在赏析和学习了作者高妙的写景方法之后,要趁热打铁去运用这些写景的方法,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结束语: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百花争春,姹紫嫣红的艳丽是一种美,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凄清也是一种美,喜剧之美美在它的热情,悲剧之美美在它的冷静。孩子们,用一颗爱美的心去观察吧,一草一木皆有情,一沙一石皆是美……

     (设计意图:课堂讲究起承转合,既和导入相呼应,又把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附:                           

 

                            《小石潭记》预习学案

同学们: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即有古典的风韵,又有山水的灵秀,通过预习,让我们一步步走近这美妙的小石潭吧。

一、查阅资料,写出你对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基本了解。

                                                                              

                                                                              

                                                                              

 

二、为以下加点字注音。

1、卷石底以出( ) 2、隔篁竹 ( )  3、水尤清洌( )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 )  5、参差披拂 ( )  6、 然不动 ( )    7、往来翕忽( )   8、寂寥无人 ( )  9、悄怆幽邃( ( )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 ( ) 3、心乐之

4、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 )( )  5、以其境过清 ( )6、水尤清洌 ( )  6、潭中鱼可百许头( )7、不可知其源( )8、不可久居( )                        

 

三、词类活用即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归纳、解释。

                                                                              

                                                                              

                                                                              

 

四、查阅资料,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