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掌握声音传播的特点。
3.会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解释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难点:利用速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声速进行简单的计算。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早晨起来,人们会听到枝头鸟儿的欢唱,看到蜜蜂在花间起舞(如图甲所示);晚上,通过音响,人们会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如图乙所示)……总之,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
鸟儿、蜜蜂、音响都能发出声音;假如这个世界突然没有声音,会出现什么现象?试举一例。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eq \a\vs4\al(知识板块一 声音的产生)
自主阅读教材P27~2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气体、液体、固体振动而产生的。
2.研究声现象,除了可以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眼睛看。下图所示是几种声现象,那么这三个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eq \a\vs4\al(知识板块二 声音的传播)
自主阅读教材P28~29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如图甲所示,小红将手表放在课桌上,用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手表清晰的“嘀哒”声,这说明固体能传声。如图乙所示,小明将两块石头放在水中互相撞击,他也能听到撞击声,这说明空气和水都能传声。
eq \a\vs4\al(知识板块三 声速和回声)
自主阅读教材P29~3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声速:描述声音传播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6.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7.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8.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以下资料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的小(选填“大”或“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
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 |
331 |
煤油 |
1 324 |
空气(15℃) |
340 |
水(常温) |
1 500 |
空气(25℃) |
346 |
海水(25℃) |
1 531 |
对学:分享独学1~8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方案一 动手完成教材P27想想做做,并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
方案二 观察课本P28演示实验,思考: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闹铃声有什么变化?猜想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答:声音越来越小;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听不到声音。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