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的教案
初备人:田春梅 集体备课人 :杨志学 王金涛 董彦楠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朗读:
1.学生自读,要求:注意字音,停顿节奏,体会情感。
2.找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自读,要求:体会诗的情感。
4.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读出情感。
四.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忧伤以终老”
2.作者为何忧伤? 明确:“所思在远道”
3,那么这到底在思念什么?明确:思念故乡,
五、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远方”远方的“心上”人。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在这清幽高洁的意境之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 采芙蓉——高兴,欢欣,喜悦。
大家可以想象,那一片是朱自清笔下的月下荷塘甚至比那还要美的荷地,采到了漂亮的一枝,又看见了那枝最漂亮,有快速的奔过去采,那是何等的高兴。
(2)采之欲为谁?——满心的失落,伤心。
满腔的欢喜如同遭到的一瓢凉水,于是发出了3-4句的疑问叹息,所思的人在远方,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忧愁思念,痛苦
还顾,回头 ,既有动作感,又有画面感,可以清晰的看出环顾者在回头的那一瞬间,眼眸里流露出的孤独,忧愁的神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极度的痛苦之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忧伤痛苦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
六.问题探究
宋代著名词人秦观《鹊桥仙》中有这样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和《涉江采芙蓉》的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抒情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主人公更深深的担忧,如果两人相爱不能相聚相守,那只能忧伤到死亡。这种情绪是黯然销魂的。
《鹊桥仙》中牛郎和织女隔河相望不能在一起。但在每年的七月日还能相聚,距离产地美。而《涉江采芙蓉》中的两人却是永久的分离。
七、结束语
诗歌的传世,源自心灵的共鸣。诗人结情成诗,我们缘诗入情。即便跨越了 千年的距离,一定可以体悟到诗中流淌的真情。最后让我们再读一下作品,再体会那份相爱而不能长相厮守的痛苦。
八、作业:背诵《涉江采芙蓉》。
十、板书设计
采芙蓉————----欢欣高兴
所思在远道————失望伤心
还顾望乡——----- 忧愁痛苦
情人离居—————忧伤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