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操作任务,在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合乎逻辑地操作计算机,使具体的信息处理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计算机教学应根据这些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一、针对“综合性”的教学策略
(一)发挥智力技能对动作技能的促进作用,加强智能训练
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在学会操作计算机,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但它离不开智力技能的支持。作为动作技能的支配者与调节者,智力技能的发展能促进操作能力的提高。智能作为一种概括化的认知能力,主要包含有注意力、观察 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诸种成分。可以说,计算机操作能力既是操作操作技能、技巧内化沉淀的结果,也是上述诸种智能成分动态同构的产物。在教 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教为操作而操作,不能孤立地训练如何提高操作能力,而要依据学生智能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尤其要针对他们智能发展上的弱点,开展多种智能 训练。例如,对低年级可进行维持注意力、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以及巧记命令的方法与技巧的训练,在中、高年级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和心理练习方法的训练等等。
(二)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操作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动力作用,重视 “合理动机+积极情感+优良意志”的综合培养
计算机操作能力发展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情感和意志品质对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的作用不容忽视。
1.正确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是推动从事计算机操作连习的内部力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它起着始动、定向、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它是愿学的重要基础。激发和维 持的学习动机是成功教学最主要的经验之一。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来培养并激发的学习动机。(1)强化学习目的教育,启发的学习自觉性。在上计算机导言课 时,教师就要把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社会意义讲清楚,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2)控制操作练习任务的难度,启发积极思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具有50%左右的不确定性的学习任务情景最有利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最能激发达到心求通、口欲言,手欲动的状态。(3)合理开展竞赛活动,发挥竞赛的激 励作用。为了使竞赛更具激发力量,宜采用灵活多样的竞赛形式,如在开展个人竞赛的同时宜采取学生组赛、机组赛、男女生对抗赛等团体赛的形式。(4)充分利 用操作结果的反馈作用。让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操作结果并获得教师给予的评价与建议,包括对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恰当的分析,均可激发进一步 改进操作的愿望。
2.积极情感的培养
总是在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接受并执行计算机操作任务的。研究表明,情绪情感除了具有动力、信号功能外,还能调节的认知过程,从而 间接地影响操作成效。在计算机教学中,消极的情绪情感常常会抑制的操作热情,使勉强或拒绝接受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形成苦学体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的 消极情绪情感对操作能力发展的制约作用,而应该采取措施限制或消除这种不利的影响。首先,在指导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 感,尽量避免给带来消极的情绪感染。其次,教师要在理解接受的各种消极情绪反应的基础上,指导合理调适自己的情绪,给提供发展与改变情绪状态的机会。再 次,教师应帮助学会对失败操作进行合理归因。通过归因训练,引导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方法不当或努力不够,防止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最后,教师还要为提供体验 成功的机会,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3.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操作能力的发展,增强意志品质中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培养的信心、耐心与恒心无疑将 有助于操作能力的提高。结合学生的上机教学,教师可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1)对依赖性太强,在操作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他人的,教师可采取限制求助 行为的策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当已学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未复习时,当对问题未作深入地思考、找不到矛盾所在、提不出自己的 看法时,当自己没有尝试操作时等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2)对缺乏坚持性的,进行言语暗示训练,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恒心。有些学生在出现暂时操作错误时,心 甘情愿地放弃调试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对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其明白不断地调试是上机操作的基本活动或过程,使其学会当自 己打算放弃操作时及时而有效地进行自我暗示,防止自己半途而废。
二、针对“实践性”的教学策略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很强,知识教学必须通过上机操作练习来巩固和检验。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发展的实 践性主要表现为的操作能力是在不断地上机操作练习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上机练习,即使具备良好的能力素质,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 其操作能力也是难以培养和提高的。实践性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的主动性,既要保证每个都有时间、有机会上机练习,又要加强对上机操作的引导、指导 与督促,尤其是要加强在上机练习过程中的元认知监控训练,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练习效率。
(一)针对课时数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采用“精讲多练”
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在操作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导向功能。但如果教师不注意讲解的精练性,就会因讲解费时较多而剥夺或缩短了上机练习的时 间。一般地讲,每节课教师应保证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上机练习。为此,教师只能把讲解的重点放在对操作任务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练习步骤的描述上,放在对示 范操作的补充说明上。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当基本理解了操作任务与要求,形成了正确的视觉表象之后,教师就应该立即让进行反复的模仿操作。紧接着通过 大量的迁移性练习,使其动作熟练化,
学生结归纳各种用法的异同。这样就真正把教师的精讲与的多练紧密结合起来了。
(二)针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特点,加强“元认知监控训练”
研究表明,操作练习的成效与其在操作过程中的自我监控性有很密切的关系。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操作练习的效率的提高。为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元认知监控的训练。
在上机过程中的元认知监控是指在操作计算机的活动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操作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积极、自觉地监视、控制与 调节。它包括:(1)制定计划。即在上机操作之前,计划行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构想操作的可能方案并预测其有效性。(2)实施控制。即在操作过程中, 及时评价、反馈操作情况,发现错误操作并据此及时作出修正与调试。(3)检查与评价。即检查、评价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和结果,正确估计自己达到操作目标的 程度与水平。同时,如果发现自己存在某方面的操作问题,就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为了提高在上机过程中的元认知监控水平,教师应把元认知监控视为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启发式提问法或同伴经验交流法,使学会制定操作计划,自觉控制操作进程,及时检查并客观评价练习效果,不断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