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对高中政治教材改版的认识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8-12-26       发布人:赵荣

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经历了五次大的改革,我觉得有喜也有忧。喜的是思想政治教材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建立起了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可忧的是思想政治教材存在内容过多,导致课时不足,内容的增删导致某些概念理解困难;教材编排体系逻辑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  教材内容偏多,课时明显不足。

以往的高中政治课程包括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三本教材,分三学年完成,新课改后的政治课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各模块36学时,必修模块的学习必须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完成,一共是144学时。其二,与旧教材相比,每一模块虽削减了不少繁、难、偏、旧的内容,但也增加了许多紧贴学生生活的内容,学习内容增加;其三,每一单元甚至每一课都设置了探究活动,探究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完成,而在这么紧张的学时情况下,学校对于课后的探究活动几乎偷工减料,一个学期一次探究活动,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所以,书本的探究活动几乎成了摆设。;其四,在高中还要完成两门选修课的学习,这些因素导致高中政治课程学习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有的学校为了节省更多时间复习,那两门选修课直接不开。

二、  教材内容的简单压缩导致学生学习的困难

新教材确实大量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增加了符合时代要求和适合学生成长的新内容,但是也要看到:部分教材在对原有教材知识取舍上采用的是简单压缩方法,即将过去一个学年的学习内容压缩在一个学期(一个模块)之中;很多理论观点只给出结论,不进行分析。如《政治生活》中的政协的三大职能,只是指出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三大职能,并没有进行适度的解释,这就让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对于删除了的内容,老师还补不补回这内容也难把握住。

三、  逻辑性不强

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说,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与框架,这无论在新授课还是在复习课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在以生活为主题组织内容时,却疏忽了理论的逻辑性。以《文化生活》为例,教材的思路是感受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理解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这个体系逻辑性不够,在看到这内容时,觉得把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编排在第二单元之前会更加好,感受文化——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符合高中生的思维逻辑。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