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教而不思则罔 ——由教授《滕王阁序》想到的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8-12-05       发布人:杨阅

教而不思则罔

——由教授《滕王阁序》想到的

    《滕王阁序》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本文是一篇文质兼具的骈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本文更是一篇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学来说,又是一篇难文硬文。

    如果按照惯常的教法是:首先整体感知字音,熟读课文;然后串讲字词之意,分析文章段落大意;最后分析作者在此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来表情达意及手法技巧。然而这样一来,一篇“活生生”的美文就给“上死了”,最后教学效果也不大理想。

那么如何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反复诵读全文,最后豁然开朗,眼前为之一亮:从文章中的一句话——“兴尽悲来”入手,分析作品中体现“兴”的段落,品味作品中抒发“悲”的语句,从而领悟课文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重点先品读——兴:“兴尽悲来”,作者为何而兴?——人杰地灵、良辰美景(集中在一、二、三段);胜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历史久远、界域辽阔、地势宏伟;胜友: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青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盛宴:“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美景:重点赏析二三段,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可谓“写尽九月之最”的写景之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本部分写滕王阁秋景之美,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接着引领学生感悟——悲:“兴尽——悲来”,作者为何而悲?在此补充写作背景:因戏为《缴英王鸡》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  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为自己的失意人生而悲。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艺术风格都与作者的人生和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要理解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继续推进课堂的深入: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由宇宙的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接着追问学生:我们学过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宇宙——人生?——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再掀文章的高潮: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文章的气质和品格,也可以说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作者在此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和感慨?——“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感慨年华易逝、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名的消极心理。

此时此刻,我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绪,接着再往深入挖掘:作者是不是“一悲到底”?——“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诗人乐观开朗的情怀。“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典故“孟尝高洁,阮籍猖狂”用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等终军之弱冠”借古写怀;“杨意、钟期”引用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不遇和知己难逢。此处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的感慨是复杂的,矛盾的,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

    这篇文章尤为要着重强调和突出的是大量的用典,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这篇序文用了大量的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有的是暗用;有的是正用,有的是反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最后,我又拓展延伸了一下:相似的际遇下,易成相似的情感,分析李白的《行路难》;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失意,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举例引导学生联系: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人生旅途更要砥砺前行。

    通过这堂课,我深深地感悟到:选好一个角度,上好一节课,往往事半功倍。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勤学勤思,教而不思则罔,要不断思考与探究,才能更好地完善课堂,才能更便于指导下一阶段更好地教学。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