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诗歌中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规范答题步骤,提高诗歌阅读题的准确、规范的解题能力和欣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梳理知识,形成答题步骤,讲练结合,积累经验,培养鉴赏人物形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借鉴古诗词中表现出的积极乐观、有价值、有进步意义的思想感情要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
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看到诗歌鉴赏题就畏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在教学中要立足课本,以旧知带新知,慢慢树立学生解答此类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掌握形象的类型及答题的步骤。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鉴赏形象的方法和答题步骤来指导实践,提高高考形象鉴赏的得分率。
【教学过程】 .
【活动】课前预习 .
课前阅读积累:1、诗歌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2、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见复习资料)
【导入】
孔子说:“立象以尽意。”(板书)这里的象,即形象,是形式,意则是内容。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由此可见,鉴赏诗歌的形象十分重要。这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做点探讨。
【讲授】
一、考纲要求 .
2015年湖南考试说明规定: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
明确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及人物形象分类
1、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含:
(1)人物形象:客观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形象。
(2)景物形象:情中景,即意象。
(3)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2、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描写的客观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3、例举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明确客观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的区别。
(学生齐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教师提问:这首词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学生回答:周瑜 “我”,教师示范:周瑜(客观人物形象) “我”(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诗歌中,哪些是诗歌中塑造的客观人物形象,哪些是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自己。)
学生答案:
客观形象:白居易《卖炭翁》中卖炭翁的形象;杜甫《蜀相》中诸葛亮的形象;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形象;白居易《琵琶行》中“我”的形象;杜甫《登高》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自我形象。
三、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诗人往往通过精当的描写,用简练的笔法,以片断的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这些形象往往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1、常见提问方式
(1)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3)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知人论文,关注背景。(若是评价抒情主人公自己,得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情感作答。)
②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环境等对人物形象可起烘托作用)
③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概括形象特征。
3、典例分析: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方法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人:陆游;世:南宋,抗金;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词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
(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鬓先秋”“泪空流”。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示例】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概括特点)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分析依据)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指出情感或意义)
4、规范答题步骤:答案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板书)
1)、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份) ;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 ;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感)。
5、教师提问:说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周瑜是一个年轻气盛,雄才大略,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概括特点)从“小乔出嫁了”可知周瑜年龄不大;“雄姿英发”则说明其有雄才大略;“羽扇纶巾”则点明其儒将的身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展现了其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神态(分析依据)词人借周瑜这一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自己人生易老,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指出情感或意义)
6、试做高考题:(全国卷)试赏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形象。(步骤一)“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步骤三)
【回顾小结】 .
方法: 步骤: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1、概括形象特点;
2、抓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分析形象的依据;
3、抓景物特点; 3、指出形象的意义或情感;
【课外延伸】 .
课外作业: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