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8-07-05       发布人:邹咏梅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由前称的计算机课程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技术课,使得信息技术教育与以往的计算机教育有较大的区别,明显地是从操作技能到创新精神的转变;从单一的运用到综合处理的转变;从单机到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更使得人文素养的迅速提升。为使学生今后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良好的自学能力才有利于增强实践能力,有了优秀的实践能力才有利于发挥出更好的创新精神。所以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根乃至生长素。经过自己的实践与积累,谈以下几点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一、由初中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及软件本身特点所决定。

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是在学生当前学识水平的范围内的,通过自学就可以获得的,而剩下的一部分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的。但如果教师严格控制学生的行为,每个章节都是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地学习、操作,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而这种教师只凭经验教授知识和技能,而没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就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office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中的所有组件,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也只是组件中常用的一些命令,而对于这些命令的功能,老师只要引导的适当,学生只要动手实践,就会获得操作技巧并能明白其作用,而且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的知识点学生理解透彻,也不易忘记。但是如果是老师直接说出或给予演示,学生反而会失去好奇心和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到运用信息技术的本领,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要将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材中能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就无需讲授。

二、由于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差异性的存在。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在原有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课程,其中大部分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由于学生兴趣爱好和家庭约束计算机使用程度的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有的学生有一些初步认识,有的学生却很少接触过计算机。基于此差异,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要采用有利于差异性学习的教学。如果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位学生,就会使好学生的优势素质得不到发展,且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又得不到及时的点拨。而自主学习可以有效促使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使进度慢的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救的余地,使进度快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

三、由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所驱使。

近些年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急剧增长;更新速度可谓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各类被应用于方方面面的软件也相应地更是层出不穷。我们不能再仅仅以教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师教了多少学生就学多少的教育方法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即: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要达到此教育目的,就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在学识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兴趣的驱动下,贵在由学生通过能促进知识获取的渠道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能有一个终身学习的动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更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要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关键要做的是:

在整堂课中从始至终都应贯穿让学生出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口述、道具或借助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其次,在组织学生看书自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创设安静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接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创造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给予动手实践的自信心,来促使学生相互之间“以学带学、以生带生”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其中也体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作用,因为有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促进生与生之间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达成。最后,在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效果良莠的过程中,对学生在整堂课中自主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让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   为使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的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技术课中,应转变教育观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以兴趣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重点,以训练、探究、发展为主线,通过配合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信息素养,然而在这样的积极地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便能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也会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