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材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吴佳丽
为了适应新编教材核心素养的需要,适应“活”起来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必须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优化,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二是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课,优化教学过程;三是让课堂走出教室,关注生活,结合实际,实现教学目标。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教学内容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录相、录音、电子网络等逐渐引入了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学校,信息相对匮泛,学生手中的课外资料不多,及时获取时事政治热点的途径也不多,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开拓视野,还能将其联系到相关知识点中。如在讲授学生最难以理解的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两会召开时的各种图片,播放人大代表走访群众、听取群众意见的例子,政协委员监督执行的例子,然后根据例子设问:“人大代表是谁选出来的?选举的方式有哪些?代表反映的是谁的意见?政协委员又是怎样产生的,具有哪些职责?”学生通过从材料当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不仅直观认识到了两会,还能在这些材料中获取很多时事政治知识。如“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一带一路”建设决策,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优化了教学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优化教学过程
新编教材改变了以往大量空洞枯燥的理论展示,将理论知识用各种活动展示而得出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践和活动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大作用。若能选择形式多样的活动课,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所选取的活动形式是可行的。针对初中学生好动、好强以及青春期的特征,在教学中一般采取讨论式、竞赛式、查阅式、演讲式、辩论式等,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整体教学质量,例如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讲解“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一课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论的传授。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政治理论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道德与法治课自然受欢迎了。
三、让课堂走出教室,优化教学效果
让课堂走出教室,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真知。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局限在小小的教室里,新课程改革中,“活”起来的道德与法治,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是要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并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的授课地点不仅仅在教室,可能在操场,可能在某个街道。如在讲授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笔者带领学生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学校,将学校周围的白色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让学生自己感受身边环境的变化,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获得真知,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保护环境的原因、重要性,然后思考保护环境的方法;又如在讲授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欣赏草原美景的空旷,牧区经济腾飞的同时,感受到了草原沙漠化的加剧,听到了牧民的抱怨与无奈,最后再结合教材的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必要性。这样轻松自然地就在实践中获得了理论知识,并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优化了教学效果。
总之,只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善于钻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堂,道德与法治课就能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就能越来越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