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历史课,让学生动起来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8-06-12       发布人:宋晓艳

历史课,让学生动起来

 

                               宋晓艳

摘要伴随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一线老师所关注。受此形势影响,我也开始思考如何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个人认为,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要真正吸引学生,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溉”。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动脑  动口 动手

 

 

伴随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一线老师所关注。受此形势影响,我也开始思考如何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个年轻的历史老师,我并没有很深厚的理论沉淀,所以无法形成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但在近四年的历史教学中,我深深地意识到,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中来。如果学生一听到历史就觉得是老古董,是死的东西,一听到历史课就想起死记硬背,就想睡觉,那么无论老师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毫无疑问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呢?对此,我做了一些尝试,如讲课时插讲历史故事,如课堂中尽可能用一些幽默生动的语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等等。然而,这些终究不是根本之计。一节课也就40分钟,不允许老师过多地增加历史故事,甚至有些课的内容本来就多,不可能再有多余的时间讲故事。同样,幽默地语言的并不是时时能采用。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17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时,课文内容科学性强,需要用严谨的语言表述,也就不可能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我总结出,要让学生觉得40分钟过的快,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溉”。 一个人忙碌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同样,如果学生脑筋、眼、口、手都在跟着老师忙碌着,也就没有机会走神了。那学生都把精力集中要学习的内容上,那这节课自然就是高效的。因此,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跟随老师,围绕着授课内容,用大脑去思考,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用口去说,用手去做。

当然,脑、眼、口、手的活动往往是相伴产生的,不可能分开。积极动脑,自然也就会动口,动手,动眼就更不必提了。以下,我粗略地从动脑、脑口、动手三方面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动起来。

一、动脑

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不仅是让学生专注于课堂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想学生动脑,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提问,将问题抛给学生,促使其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不过,并非凡是问题都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太难或过多的问题让学生心生畏惧,可能导致学生放弃思考,而太易的问题,学生会不屑于回答,不能引导学生思考。 所以,设问时需要遵循适中、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对于这一点,我感受颇深。毕业第一年我还在威海教高中时,我上了一节历史公开课。授课内容是建国以来的文化教育事业。备课时,我是准备在导入部分由老师来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然后从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得出结论,建国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导入过程有点长,课前我就非常担心无法吸引学生认真地听下去。上课时,我面对学生,突然灵机一动,将导入的内容设置成一个个问题,如这样的问题:如果让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建国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史,同学们会想到哪个词?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我们知道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那么如此背景下的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会是怎么呢?这些问题并不难,但需要学生总结归纳。随着这些问题,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思考起来了,嘴巴也动起来了,我也达到导入起兴、点题的目的。

二、动口

让学生动口,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做老师的应声虫,只回答是或不是。它应该是学生动脑后的自然产物。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之后,需要多多鼓励引导学生开口表达,并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表达。

除了一般回答老师的问题,个人认为,让学生走上讲台也是一个让学生动口的好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替老师讲授一部分课文,这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学生在上台之前先将要讲的内容掌握,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提炼,然后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讲台上娓娓道来,甚至回答台下其他同学的“刁难”提问。这样的动口,当然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它要求老师事先布置课题给某个或某几个学生,并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查资料、归纳等准备工作,然后拿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不过,这样让学生走上讲台,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夸夸其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压力和学习的动力,让他们主动的去思考,学习,归纳,从而更能够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了动口和动手能力。

三、动手

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历史课上的内容要求记的东西多,不会有像物理、化学课上那样有机会给学生动手。我却认为,历史课上让学生动手的机会还真不少。本人常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完成表格。如学习七年级下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时,我首先让学生花约10分钟快速阅读课文,同时在黑板上列出关于古代中国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将其分成六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去填写任一领域的成就,各组代表一旦选定要完成的内容,除了代表的同学要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同组同学也要在练习本上完成该部分的内容,如讲台上的同学遇到无法完成的空格,同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为了增加一定的压力,我还宣布了相应的奖惩措施,如无法完成的小组将表格整理,作为作业。这样设置的目的有三:第一,鼓励学生快速认真的阅读课文,并积极动脑;第二,让学生上讲台展示思考的结果,给其表现的机会,也是学生阅读思考的动力;第三,各小组之间及每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表格,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此同时,也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从上课的效果看,除了第三个目的非一两节课能实现,前两个目的基本上达到了,为了完成任务,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思考着。最后,因为大家完成表格的时间和质量都没有太大区别,无法决定哪一组需要做作业,我只能宣布这节课大家都不用做作业。不知哪个同学带头,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待掌声过后,我忍不住发问,大家的掌声是因为不用做作业,还是因为自己和同学们杰出的表现。“两者都有”,回答是异口同声的。是啊,充分利用了课堂上的40分钟,完成了学习任务当然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偶尔免掉课后作业对学生来说当然更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除了完成表格之外,让学生动手的形式还有很多,如让学生编写学习提纲,归纳历史线索,撰写小论文,甚至偶尔还可以让学生重现历史情景,即表演历史剧等等。

俗话说“水无常形,教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历史教学不需要一套固定的教学方法,只要能够让学生动起来,由被动学习变成体验性学习,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信心,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赵亚夫《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