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模式的改革及进行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8-01-04 发布人:李温馨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审美教育,更是一门快乐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然而,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却仍然停留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中。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学生们感到厌倦。因此,为了适应21世纪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那么应该如何进行音乐的教学改革呢?笔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一些教学尝试,并提出初浅的见解与广大音乐教育者共同探讨。
一、现状不容忽视,改革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升学率的限制使音、体、美这些所谓的“小三门”成了次要的课程,致使许多中小音乐课的开设形同虚设,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例如唱歌课还是以先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再词曲结合的老套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一味的“鹦鹉学舌”,更有“填鸭”式的教师“喊”一句,学生一片“喊”末了到底唱了些什么,谁也不清楚;歌曲中优美的旋律更被学生唱得高的高、低的低,给人以五音不全之感。学生作为音乐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应以主动的姿态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必须适当地改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造情境 诱发兴趣
上好音乐课,需要一定的“情境设计”,如配乐诗朗诵、教师激情的范唱或生动明了的导语都是一种创设意境,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当课堂的情境中。如教学《摇篮曲》这首歌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声中,我徐徐的朗诵:“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眼睛……”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己动手 开启兴趣
在音乐中使用打击乐器不仅能使音乐更加丰富、动听,更能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充满兴趣。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打击乐器十分好奇,在了解和掌握这些打击乐器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歌曲的节奏亲自动手击打乐器,从中体验到打击乐器的魅力,并由此大大开启了他们对这堂课的兴趣。
3、赛赛评评 发展兴趣
针对学生好胜心强这一特点,教师可采用“比赛”、“评比”的方法“刺激”学生。通过比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有所成的愉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音乐。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一种催化剂,兴趣是通向自觉性的尾巴钥匙,有了兴趣就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二、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精神
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培养审美情趣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强调教学组织的严密性、纪律的严格性,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重视“双基”教学。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及内在需求,忽视人性化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其结果遏制了众多兴趣差异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认识的逐步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音乐课应更强调音乐教育的综合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特征的充分拓展,是人的能动性、创新性集中体现。音乐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其不仅在教学活动中以客体的身份能动地作用于教师,激发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直接充当教育主体,将音乐知识外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从而起到主体作用。因此,改革现行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首先是学生主体学习精神的培养。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主体参与的氛围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懈地熏陶,潜移默化地感染。这种熏陶和感染可以通过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来实现。良好环境氛围是指《音乐课程标准》强调的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关系,即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交流的方式。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切实具体地反映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为实现有效互动音乐教学活动搭好基本课堂框架结构。其次,要在互动教学实施过程中,瞄准情感交流的“兴奋点”,留给学生主体体验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转化为主动体验。弱化教师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无疑会大大地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可以各取所需,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同时,教师对教材内容还要进行多向思维,深度挖掘。如,要考虑到如何设问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创造性地聆听状态并产生对音乐的体验;对学生具有个性的独特感受、想象、结论,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进行适度的鼓励和赏识,从而引导学生对音乐教学内容积极地思维和主体参与,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双边相互交融,师生互相尊重,才能达到音乐教学最佳效果。
2、培养主体参与意识
音乐课堂教学中,唤醒学生主体自觉参与意识的关键是引发学生对音乐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打破以教师传播为主,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格局,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主体性地去感受、去体验音乐。参与过程是一种合作、平等的伙伴关系,师生双方是彼此信任和尊重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民主观,建立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同时,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倡导师生互学、互动,营造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材料和入口相当丰富,可以是实物情境,可以是生动的开场白,可以用著名典故引入,可以用引人入胜的提问,也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材料呈现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在多次反复倾听音乐过程中,从感性愉悦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达到实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层面,在想象与联想中,不断加深情感体验。
音乐教师是音乐的传播者,是学校美育教育的实施者,要根据每个学生音乐个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表现自我,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音乐潜能,使学生在主体性音乐学习活动中,在思想上、情感上相互沟通和碰撞,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增强自信心,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认识别人,发展自己,达到唤醒主体自觉参与的目的。
3、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双边互动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首先,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具体、鲜明、生动的音乐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想象力的发挥;恰当的媒体运用(电视、图片等)能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空间。其次,音乐的想象是自由的,要鼓励学生敢于动脑,善于动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及同学之间互相问答等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索精神,并且给予充分的音乐表现和交流机会。再者,允许学生在准确感知、理解音乐的情况下,结合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思想、体裁、风格的认识中,提出不同意见,提倡“标新立异”等,及时让学生尝试和体验动脑的成功喜悦,让学生养成锐意创新、独立思考和积极创造的良好习惯。
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生命涌动和成长的过程,由于音乐的形象是模糊的,非语义的,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没有标准答案,可以一题多解,音乐形象具有不特定性。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交流性教育,不仅学生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知识,师生双方可以信息共享,文化相融洽,当欣赏某一音乐作品时,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理解作品,教师的理解判断仅作为一个角度供参考。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的曲子时,有学生认为这是远方游子怀乡思绪;有学生却感受到生命运动的勃勃活力;还有学生从中体味到缠绵爱情故事。音乐形象的不特定性,让学生产生音乐想象中的超越性与求异性,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现状不容忽视,改革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升学率的限制使音、体、美这些所谓的“小三门”成了次要的课程,致使许多中小音乐课的开设形同虚设,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例如唱歌课还是以先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再词曲结合的老套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一味的“鹦鹉学舌”,更有“填鸭”式的教师“喊”一句,学生一片“喊”末了到底唱了些什么,谁也不清楚;歌曲中优美的旋律更被学生唱得高的高、低的低,给人以五音不全之感。学生作为音乐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应以主动的姿态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因此,必须适当地改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造情境 诱发兴趣
上好音乐课,需要一定的“情境设计”,如配乐诗朗诵、教师激情的范唱或生动明了的导语都是一种创设意境,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当课堂的情境中。如教学《摇篮曲》这首歌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声中,我徐徐的朗诵:“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眼睛……”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仿佛身临其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己动手 开启兴趣
在音乐中使用打击乐器不仅能使音乐更加丰富、动听,更能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充满兴趣。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打击乐器十分好奇,在了解和掌握这些打击乐器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歌曲的节奏亲自动手击打乐器,从中体验到打击乐器的魅力,并由此大大开启了他们对这堂课的兴趣。
3、赛赛评评 发展兴趣
针对学生好胜心强这一特点,教师可采用“比赛”、“评比”的方法“刺激”学生。通过比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有所成的愉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音乐。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一种催化剂,兴趣是通向自觉性的尾巴钥匙,有了兴趣就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二、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精神
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培养审美情趣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强调教学组织的严密性、纪律的严格性,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重视“双基”教学。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及内在需求,忽视人性化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其结果遏制了众多兴趣差异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认识的逐步深入,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音乐课应更强调音乐教育的综合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特征的充分拓展,是人的能动性、创新性集中体现。音乐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其不仅在教学活动中以客体的身份能动地作用于教师,激发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直接充当教育主体,将音乐知识外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从而起到主体作用。因此,改革现行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显得尤为重要,对此,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首先是学生主体学习精神的培养。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主体参与的氛围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懈地熏陶,潜移默化地感染。这种熏陶和感染可以通过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来实现。良好环境氛围是指《音乐课程标准》强调的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关系,即在音乐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交流的方式。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切实具体地反映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为实现有效互动音乐教学活动搭好基本课堂框架结构。其次,要在互动教学实施过程中,瞄准情感交流的“兴奋点”,留给学生主体体验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转化为主动体验。弱化教师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无疑会大大地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可以各取所需,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同时,教师对教材内容还要进行多向思维,深度挖掘。如,要考虑到如何设问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创造性地聆听状态并产生对音乐的体验;对学生具有个性的独特感受、想象、结论,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进行适度的鼓励和赏识,从而引导学生对音乐教学内容积极地思维和主体参与,这样才能使教与学双边相互交融,师生互相尊重,才能达到音乐教学最佳效果。
2、培养主体参与意识
音乐课堂教学中,唤醒学生主体自觉参与意识的关键是引发学生对音乐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打破以教师传播为主,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格局,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主体性地去感受、去体验音乐。参与过程是一种合作、平等的伙伴关系,师生双方是彼此信任和尊重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民主观,建立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同时,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倡导师生互学、互动,营造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材料和入口相当丰富,可以是实物情境,可以是生动的开场白,可以用著名典故引入,可以用引人入胜的提问,也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材料呈现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在多次反复倾听音乐过程中,从感性愉悦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达到实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层面,在想象与联想中,不断加深情感体验。
音乐教师是音乐的传播者,是学校美育教育的实施者,要根据每个学生音乐个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表现自我,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音乐潜能,使学生在主体性音乐学习活动中,在思想上、情感上相互沟通和碰撞,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增强自信心,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认识别人,发展自己,达到唤醒主体自觉参与的目的。
3、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双边互动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首先,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具体、鲜明、生动的音乐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想象力的发挥;恰当的媒体运用(电视、图片等)能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空间。其次,音乐的想象是自由的,要鼓励学生敢于动脑,善于动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及同学之间互相问答等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探索精神,并且给予充分的音乐表现和交流机会。再者,允许学生在准确感知、理解音乐的情况下,结合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思想、体裁、风格的认识中,提出不同意见,提倡“标新立异”等,及时让学生尝试和体验动脑的成功喜悦,让学生养成锐意创新、独立思考和积极创造的良好习惯。
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生命涌动和成长的过程,由于音乐的形象是模糊的,非语义的,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没有标准答案,可以一题多解,音乐形象具有不特定性。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交流性教育,不仅学生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知识,师生双方可以信息共享,文化相融洽,当欣赏某一音乐作品时,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理解作品,教师的理解判断仅作为一个角度供参考。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的曲子时,有学生认为这是远方游子怀乡思绪;有学生却感受到生命运动的勃勃活力;还有学生从中体味到缠绵爱情故事。音乐形象的不特定性,让学生产生音乐想象中的超越性与求异性,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