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心预设,为生成留有时空。
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音乐课教学设计方面要将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对目标设定一个“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当然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留足、留够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成更为彻底,更为完美。否则,再精美的预设也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
2.民主互动,为生成营造氛围。
在民主开放的互动式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并经常主导某一时间的教学,它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学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课程的创造者,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从而使教学常常打破教师预设的轨道和计划,体现出创造性、灵动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不难看出,要想使音乐课教学达到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改变教学方式就成了当务之急。
3.激发矛盾,为生成搭建平台。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一个事物能够纳入已建的图式,称为“同化”;反之,如果一个事物不能纳入自己原有的图式,就要调整改造已有的图式,称为“顺应”。主体能再现客体,客体符合主体结构,这种状态就是“平衡”。只有远离平衡,才可能通过新的活动,主动建构起新的图式,从而经过同化、顺应又达到新的平衡。“音乐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音乐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音乐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音乐教学是充满欢乐、张扬个性的教学过程,虽然我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但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应该善于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在预设中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关注这群鲜活的个体,把时间留给学生,留给他们充足的生成性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也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