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语篇理解中的语境意义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12-15       发布人:赵青

语篇理解中的语境意义

语篇又称为篇章、文章、话语等。胡壮麟教授说:“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约束的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语篇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关联理论强调从信息处理的总的认知理论出发去理解语篇。他指出在语篇理解时认知主体会利用推理机制,将话语的字面意义与可能隐含的认知信息加以综合,再结合语境,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其中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解释。语境意义指语言项目在语境中的意义,如一个词在某一特定句子中的意义或一个句子在某一特定段落中的意义,即语篇的行为意义。以It’s already eight o’clock!这么一个简单句为例,我们可以了解到语境意义要依语境而定。

a.星期一早上,母亲做好了早饭,儿子还没起床。于是她来到儿子的房间门口喊道,Tom,it’s already eight o’clock!(表达命令,意思是“快起床,你要迟到了!”)

b.一对网友初次约会,男孩约女孩8点钟在人民公园见面。8点到了,但男孩一直未见女孩的影子。于是男孩给对方拨通了电话说:Jenny, it’s already eight o’clock.(表达一种着急的心情,意思是都8点了,你怎么还没有到啊!

c.早上8点,在教室里面,一位教师微笑着对几个正在说话的同学说:It’s already eight o’clock!(表达劝告,意思是不要说话了,8点了,我们该上课了。)

由此可以看出,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就有不同的语义。我们可以说语境意义概念集中体现了语篇语境的一体化。语境因语篇而存在,语篇靠语境发挥自己的交际功能。

对于语境(Context)的理解,中外语言学家曾有种种论述。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按内容把语境分为现实的语言语境和广义的语言语境。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Dijk把语景理解为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发生言语行为时的实际情况;文化、社会和政治。Halliday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场境、交际者和方式。根据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和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把语境分为两大类: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和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

1.文化语境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这些反映特定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语篇分析者所说的“文化语境”。每一个语篇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它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功能和使用目的。同一个语篇在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中通常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和交际效果。因此也就有不同的解释。尽管大多数学英语的人士已不再用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来打招呼;不再用No,no.It’s really bad.来回答赞扬之语,然而字面意义相同的汉英两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里其功能也完全不同,所以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此类例子俯拾皆是。

例如,中国学生A想请美国老师B帮忙办点事,他用汉语的习惯方式提出,结果没有被美国老师理解。

A: Are you busy recently, Professor B?

B: Yes, very. I’ve been working on an English play that will be put on next week.

例句中表面上看,AB所说的两个部分是连贯的,但实际上受话者B没有真正理解讲话者A的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 force),没有弄清楚讲话者A的真正意图,造成了话题的中断。从真正的交际意义上讲,两部分没有在意义上联系起来,所以就不连贯。

《红楼梦》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例。

贾宝玉与林黛玉发生口角,后又和好。过后,林黛玉问薛宝钗“听了两出什么戏”,下面是宝钗等人的对话。宝钗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两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只看他们三人情景便知其意。

在这段引文中,一出戏的名字会使宝玉和黛玉两人脸红耳赤,因为宝玉、黛玉和宝钗都是书香子弟,熟悉“负荆请罪”这一典故,应用于当时的场景,即宝玉和黛玉刚发生一场冲突,再贴切不过了。这是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绝妙的有机结合,使语篇得以连贯。凤姐并不知道前一段情景,又不通今博古,只能从后一段的情景——三人的表情来猜度宝钗的话里有文章。

2.情景语境

由于语篇是人们交际的方式,而交际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所以在分析语篇时就必须考虑语篇产生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此外,语篇内也有一定的环境因素即上下文(co-text),这些因素被Malinowski称为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抽象的、概括性的概念,情景语境是语篇的直接环境。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情景语境决定了语篇的合适性和连贯性。如It’s raining.这句话,除了表示“现在正在下雨”这一基本含义外,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言外之意。说话人可以用它来委婉地请受话人做点什么,如把外面的衣服收进来,关上窗户,借伞遮雨等。如果听话人正准备出门,说话人告诉他要带伞。如果是干旱了好长一段时间,说话人用这句话告诉受话人“下雨了”这一喜讯。再看下面两组例子:

1A: I could eat the whole of the cake!

B: Oh,thanks.

2A: Could you tell me the time?

B: Well,the postman has come.

从表面上看例1的两个命题,“我能把整个蛋糕吃完”和“谢谢”之间不能建立意义上的联系,换言之,不能解释这一问一答是否连贯,但特定的语境中,如这个蛋糕是B送给A的,A的话中有一层意思,表示对B赠送的蛋糕的称赞,因此B的答话也就顺理成章了,从意义上达到了连贯。例2中“你能告诉我时间吗?”和“邮递员已经来过了”之间似乎没有意义上的连贯,但如果两人有一个共同的背景知识:邮递员来的时间,那么B的回答与A的问题就在意义上联系起来了,因为从B的回答中能推断出大约的时间来。

又如,周中明对《红楼梦》正本的一段描写例3a和一百二十回程甲本的改动例3b作了比较。

3a)丫鬟炒豆儿捧了一大盆温水,走至尤氏跟前,只弯腰捧着。银碟笑道:“说一个个没权变的,说一个葫芦就是一个瓢。奶奶不过待咱们宽些,在家里不管怎么罢了,你就得了意,不管在家出外,当着亲戚也只随便罢了。”尤氏道:“你随他去罢,横竖洗了就完事了。”炒豆儿赶快跪下。尤氏笑道:“我们家上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做出来的事都够使了。”

3b)(尤氏)说着,一面洗脸,丫头只弯腰捧着脸盆。李纨道:“怎么这没规矩!”那丫头赶着跪下。尤氏笑道:“我们家上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的假礼假体面,究竟做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

从封建礼节来说,让另一个丫鬟银蝶批评炒豆儿,而主子尤氏却很宽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其次,既然主子尤氏已经表示“横竖洗了就完事了”,为什么炒豆儿还要“赶快跪下”呢?那么,她究竟听银蝶的还是听主子的指令呢?相比之下例3b的程甲本的改动把银蝶的话删去,改由李纨来指责丫头。等丫头跪下后,尤氏乘机发泄对大家庭的不满,这完全合乎情理。正如周氏所言,“人物对话,如果不符合人物的身份,不与人物的行动一致,那就必然矛盾百出,叫人不可理解。”所谓“矛盾百出”,所谓“不可理解”,就是语篇的不连贯。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