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教育不能蛮干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12-15       发布人:冯婷

   综合各方面原因,湖南沅江杀师事件发生是教师与学生都缺少自主的一个后果。回溯整个事件的发生,可以看出教师处于一种外显主动深层被动的状态,需要全力追逐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教师只能裹挟着学生往前走,而且还会认为学生如果不努力学习,没有考出好成绩,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这样一个链接关系是怎么形成的?背后其实是学校和地方追求高分数的结果,因为学校和地方都希望更多学生考出高分数,考上好学校,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地方领导等由此形成了一个绑在一起的利害共同体。

   这个利害共同体绑架了这个学生,也绑架了这位教师。从目前公布的信息看,这个学生不愿意被绑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愿意老是考第一,不愿意通过自己考出好成绩显示教师教得好、学校管理好、地方政绩好,这样就产生了冲突,然后悲剧发生了。这个事件发生可以说是弱弱相残的后果,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弱势,但是造成了相互之间的伤害,不幸爆发后就发生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更加宏观的根本性原因是现有高考招生制度对学生和教师的绑架,学生和教师在这样的体制中始终是一个被动者,而不是一个主动者或自愿者。目前,外在环境和社会需求使得受教育者已日益多元化,不能再按照同样的标准和路径要求有不同追求的人。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让受教育者在自然状态下发展是最好的教育。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学生不是分数的载体,不必为分数存在,每一个人也不能以成为领导或教师眼中的优秀者获得存在的价值,何苦要让每个孩子成为教师眼中的优秀者?要让学生有选择自己不被优秀的权利。  在高考招生制度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改革的前提下,作为教师要尽可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包括对考试成绩和学生选择的独立性,简单来讲就是不要成为追逐考试成绩潮流的随波逐流者,而是要把孩子的终身成长和人生幸福作为自己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

   从学生方面讲,通常相对于教师,学生在校园更多是处于一种蒙昧状态,许多道理要走出校园后才能想明白。学生在学校是想不明白的,所以会在行为上出现成年人不可想象的举止,就像这个学生向对自己那么好的老师下毒手。如果他走向社会或换一个场景,就很容易想明白,问题在于这个学生入局了,他是想不清楚的。这个学生当时所想到的是眼前妨碍他做自主选择的教师,这个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充分和完整。其实,这类学生的做事效率比较高,教师要放他马,让他自己跑。而这位教师还要强制学生看励志电影,再写观后感,这本身是一个很老套的做法,许多学生是不屑于这样做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教师是想控制自己,所以会有敌对情绪。这个学生为了突破眼前的障碍,就在激情状态下手了。

   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各不相同的措施,不能对所有人、所有学生都采取同样做法,同样一个要求,同样一个对待。这样做是不合理的,也是这件事发生的一个原因。从这个角度讲,这位教师考虑问题不够周全,或者说存在一点误区,教学智慧上存在欠缺。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更多的教学智慧。当下教育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换过程中,要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智慧,因为教育是专业工作,不能靠蛮干和苦拼。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