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的情景创设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06-19       发布人:赵荣

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实现了教材观的更新,确立了着眼于素质教育,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崭新教材观。在这一教材观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图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验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的变化。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这就需要政治老师寻找到各种途径和方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教学过程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策。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这种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因此,教学要以问题情境为载体,这样才能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的这个“魂”,也就是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

借助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生活,认识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运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在教学中引用这类事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日常生活世界引进课堂,创设一些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问题应需而生,使学生的精神需要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重视。

例如:在讲授《生活与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部分内容时,以《武林外传吕秀才大战姬无命》的视频引入,引发学生思考“我、本我、非我”之间的区别来认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最后还帮学生树立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热爱学习;在讲“矛盾”这一章节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学生关心的友谊和爱情的矛盾,求学的压力、社会约束和内在自由的矛盾、自身能力和目标实现的矛盾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剖析其内在心理世界,活生生的问题即可产生,如:为什么会产生自己与同学的矛盾、自己与父母的矛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要如何解决。教师亦可有的放矢,以此来启迪学生,从而使矛盾的含义、属性及其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知识点,几乎随时都可以与学生的思想需要密切结合。这既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和突破这一节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

陶行知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探索欲望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提出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的问题,即让学生质疑,从而产生对问题有刨根问底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高二《哲学常识》把握思维的奥妙时,以鸟筑巢和国家体育馆鸟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思考人和动物行为的不同,从而引出意识的相关内容,而且牢记动物的大脑不能产生意识,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在课程结束时,结合物质与意识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加深对于唯物论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故意提出相反的观点,诱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学习规律概念时,有的教师就先提出:水往高处流,人向低处走是不是规律?学生总爱回答说:不是。教师又问:那么,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走就是规律吗?学生往往回答为是。这样,思维矛盾的种子就埋下了。教师由此再与学生共同讨论,展开分析,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系统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师不断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阶梯型问题情境,就是将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地设置一系列问题的教学情境。它是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难以理解有关问题时设置的。这样的问题,启发性和逻辑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认识心理,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掌握相关知识。

在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思维模拟。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思考整个世界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是如何体现变化发展的,又是什么促使世界在发展,最后得出结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那么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方法论要求是什么。不仅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课程内容的学习,还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什么是发展,并进一步分析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通过一个个刨根问底的设问,可以把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根据学生的好强心理,创设争论型问题情境。

中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设错立疑,通过预设有争论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争论,这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克服思维的片面性,使学生在争论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从而深化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有关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的问题时,我曾让学生讨论了一个文字问题“二十岁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如何组合可以得出不同的样子,学生积极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二十岁,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二十岁,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两种结论,学生亲自参与并得出结论:事物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引起事物的质变。同样,在讲到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时,我举了一例:著名小说家莫伯桑在一部小说写作中需要细腻描写一个人被踢后的感觉,但因他本人没有这种体验,实在难以下笔,于是走到大街上,正好遇到一个乞丐,就说你踢我几脚,我给你钱。讲到这,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讲:神经病!对学生的如此反映,我并没有加以批驳,而是适机提出问题:被多数人看作是有神经病的莫伯桑,为什么能成为著名小说家?”“他跟别人有何区别?问题一提出,学生之间果然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材,结合认知理论,努力使创设的问题符合教学目标、把握关键、难易适中、层层推进,保证学生的求知欲由浅入深,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创设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需注意的问题

“提问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著名的助产术之核心,是最古老、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在当前新课程的背景下,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语言表述要明确具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问题不同的语言表述,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之所以语无伦次、逻辑混乱,就在于他对问题本身理解不清。

二、要能够促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仅是教师设疑、学生回答。教师还应有目的地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创造性地思维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其另一个作用就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因此,教师不要一味地给学生问题,而应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追问,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三、要注重师生间的互动

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融合点,是一种双向交流。其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起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高见。所以,应允许师生之间存在观点、思维方法的分歧。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每讲完一个问题后便问是不是对不对。有些问题无疑而问,有些问题浅显易答,有些问题空而难答,有些问题深而难答,而学生齐声回答的都是一个声音:不是不对。久而久之,人云亦云,习以为常。这种教学习惯或行为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多向思维、创新能力乃至其他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实际上很多问题不是用一两个字就能回答的,有些问题又可以是提出来让学生日后思考的。

四、问题的提出绝不能牵强附会

合适的问题情境之所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因为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认识水平之间产生了冲突,从而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从而诱发其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也可以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当然也可能会面临挫折与失败,但这却是一个人学习、成长、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智能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才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层次目的。

五、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许多老师一说起情境,往往只想到一节课的引入。的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政治课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当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在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

六、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时空的有效性

教学若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感觉,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动机。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生活,要有时代生活气息。如:在学习《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时,我以刚刚结束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评选实况(视频资料)为情境,提出问题:“‘五福娃为什么能从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让学生在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哲学原理——“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此外,作为教师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问题情境创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非是教学的目的,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最终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政治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合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