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06-13       发布人:邰思琪

凡是热爱外国文学的读者一定会记得很多名著中都提及过的家庭小范围的文学活动,比如一家人围坐一起朗读经典名篇,诗歌朗诵会等等。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些描写正是作家童年时期生活的留影。它们在作家心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也为他日后走上文学道路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英国著名作家勃朗特三姐妹各自都以一部文学名著传世。夏洛蒂《简爱》,艾米丽《呼啸山庄》,安妮《艾格妮斯·格雷》,这三部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三姐妹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失去了母亲,生长于偏僻的乡间,几乎与世隔绝,却蜚声世界文坛,这与他们从小所受的文学熏陶有很大的关系。牧师父亲喜爱文学经常给他们带来文学书籍,三姐妹和她们的哥哥常常一起朗诵诗歌一起编故事玩。无疑这些活动给他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中国人历来崇尚书香门第。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其气质自然与众不同。钱钟书可谓家学渊源。据说从几岁起,他每天就必须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完不成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虽然有点残酷,但这从小的培养和严格的教育,才成就了一代国学大师的风范。除了《围城》之外,钱老还有众多的作品:《管锥编》《谈艺录》等等,可谓是著作等身了。曹雪芹出身于诗礼簪缨的望族,其祖父曹寅就是当时一位知名的文学家,诗文都不错,有《楝亭诗集》传世。后来曹家遭巨变,曹雪芹穷愁潦倒,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程度,但曹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给幼年的曹雪芹以良好的影响。这为他创作《红楼梦》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众多作家成长的经历都告诉我们,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应该从小时候培养。但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很多家庭无法对孩子进行文学的熏陶,致使很多孩子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因此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们的教育不一定非得让所有的学生成为作家,但写作技能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素质。

   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语文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有明确的规定: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应试教育已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也是看学校能考上几个名牌。义务教育阶段则看能考上几个重点高中。在这种背景之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把教学成绩的考核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大会小会也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教学要面对中考面对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会学生考试才是真正会教的老师。教师要研究考试制度,研究考试方向,研究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并且把它们传授给学生。教学生考试,指导学生拿高分成了教师的关键性工作。于是学生成了解题机器,教师则成了各种考试题型的解题程序设计者。

   当然笔者绝不是说不要考试,更不是说考分不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分数是决定一个人前程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当然不能把学生的前程当儿戏,于是都在想尽办法希望能增加学生的考分。各级教研员也在试图寻求一条既能让学生拿到高分、又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但事实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并不少见。

   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但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语文课,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重视且努力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更是一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语文教学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呢?我认为首先应激发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发挥巨大的潜能。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激情。

    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都处于不稳定期。发育阶段的身体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一些变化。接触的东西多了,考虑问题比小学时复杂了。世界观也在逐渐形成。但因为不稳定,这时期的学生往往具有叛逆性。因此这个时期也叫危险期。他们接触的知识面在逐渐扩大,情感也日渐丰富。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时尚的东西。总是以为老师和家长都过时了。因此,他们往往有一些让大人难以理解的举动。他们自以为懂了很多东西,实际上对很多新事物只是处于懵懂阶段。

    因此这个时期的兴趣引导非常重要。有些家长不注意,以为孩子懂得玩电脑了,是聪明的表现,就任由其迷上网络。还有的家长自己不了解网络,听到了些网络毁了孩子的事例,就限制他们上网。其实,这是两种极端,关键是如何引导的问题,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大可不必。相反,网络作为现代最便捷的工具,利用好了,可以帮助孩子迅速培养起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呢?兴趣的激发主要还是心理因素,做某件事成功了,心理获得了某种满足和自豪,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会决定着他的心理导向。所以教师要时刻给学生创造机会,令其获得成功的快感。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写出来,和大家探讨。

   一、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

   教材中有很多文学类作品,散文、小说、诗歌,甚至戏剧。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资源,以教带练,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喜爱。而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

   教材中编入了一些鲁迅的作品。有人说学生是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作品学起来有难度,但这些作品却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很好的跳板。《孔乙己》《故乡》《社戏》等小说人物,非常切合小说作品中关于典型人物的理论。闰土的老实木讷,生存的压力、等级观念的约束,把他由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年变成了“木偶人”;孔乙己的穿着长衫的迂腐形象和可有可无的悲剧命运,引起学生关于教育问题的思索。这些蕴含丰富的人物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巨大魅力。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技巧,并理解这些典型人物形象蕴含的意义,这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材中还有很多名家散文,朱自清的散文尤其有韵味。以朱自清的散文为范例,对学生进行散文素养的培养,一定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初一教材《春》《背影》。第一篇引导学生把握抒情散文的写景特色,第二篇把握记叙性散文的写实笔法。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淡淡的叙述中却蕴含深挚的感情的写作特色。朱自清的独具风格的语言特色,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力和品鉴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精读此类散文自然会受到熏染。当然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文学的因素,我们更不能忽视。那些古典诗文是经过长期的积淀留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引导多读多品味多记忆,久而久之,自会在内心形成一定的文化基因。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文学色彩。

    语文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它的文学性特征非常明显。除了教材的文学性特征外,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该注意这一特点。

   首先是导入语的设计。导入语是45分钟的开始,有时候它会直接决定整堂课的气氛和情调。因此,设计好的导入语,就可以让你的课堂从开始就充满激情,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你需要的情境中。

   比如《背影》教学过程的导入语设计:

   “常说,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而父爱更是一滴泪,一滴饱含温度的泪水。父亲的背影更是一曲感人的歌。今天让我们走进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情感世界,感受那一份浓浓的父子深情。”

    如此富于感情的文学语言,除了营造课堂必须的情感情境之外,还可以给学生以文学的熏染。

    其次是课堂流程中的过渡语的设计。

    一次听了一节语文县级示范课。讲课的内容是余光中的《乡愁》。整节课的教学流程非常清晰,安排的非常合理,各个环节也很紧凑。尤其精彩的是她的过渡语的设计。她用古典诗文名句作为各个环节的衔接,再辅以她标准而动情的朗诵,整堂课充满着很浓厚的文化氛围。这样,学生不仅更深刻的把握了《乡愁》的主旨,还明白了古典诗词中乡愁是一最常见的主题。

     最后,是结束语的设计。

     和导入语一样,结束语也应具备文学色彩。一堂课结束了,简简单单的一句“下课”,很轻松很省事,但却远远不如设计一段精彩的带有文学色彩的话效果好。比如教学初一下册《华南虎》,这样设计结束语:一颗自由的灵魂是束缚不住的。华南虎的带血的利爪不足以震撼我们的灵魂吗?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精而不繁。不能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更不能用太多的训斥语。而文学性语言,不仅可以很好的过渡到下一环节,可以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带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思维。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致用”,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精髓。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文学知识,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得到更深的理解;文学素养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文学才能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才算是真正的爱上文学。陆放翁有诗句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然会用很多方法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让学生徜徉其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没忘记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才能。因此我每一届学生都有很多人喜爱文学,他们写诗歌,写小说,有的甚至试着创作长篇小说。很多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写好后,找我修改,然后再投稿,发表了,就高高兴兴的拿给我看,这时候我也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

     教材中文学篇目很少,古典诗词也不多。我认为这不利于学生的文学潜能的挖掘和文学素养的提高。于是,就开展了很多文学活动,比如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等。除此以外,还带着学生走进古典,以亲身的实践来体味古典诗词的魅力。初一学生初次学写古诗幼稚之处在所难免。但其中也不乏意境尚佳的句子,诸如 “潇潇秋雨轻如雾,一缕深思到碧霄。“野菊怒放遍原野,不知清香落谁家”等等。可见学生的文学潜能是有的。其后我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一一发给他们,让他们体验作品变铅字的成就感。多次训练之后,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大大的提高了,也懂得如何品赏古典名篇了。古诗创作活动带动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学生爱上我们的古典文学,就会想方设法去学习,丰富自己的古典文化底蕴。这样,既传承了古典文化,又使学生养成了高雅的爱好和志趣。

    学写古典诗词只是一个方面,我还组织学生集体创作长篇小说,一学生写一节,每天轮流,利用语文课几分钟时间朗读学生的作品,品评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生动,人物的语言能否很好的表现了人物性格等等。半学期后,一部五万字的集体创作的作品诞生了。为了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文学成果,我迅速把这部小说打印成册,人手一份。每一节哪位同学创作的,有哪些优点和不足,都一一的注明。

    四、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已经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而网上丰富的资料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条件。语文教师可以把网络作为训练的舞台,引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里游弋。

    可以利用网络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可以让孩子在网上开博客,写博客,到一些文学论坛去参与文学创作。利用网络搞一些文学活动,带学生走进网络文学。学生在网上参与正当的活动后,就会明白网络不止是游戏更不是吃人的老虎,它既可以锻炼自己的文笔,还可以训练自己的文学才能,圆自己的作家梦。

    利用网络组织参与文学活动,比如每周一赛,征文评选,小说接龙等等。前文说的轮流创作小说,如果在网上进行,就会更加快捷,点评起来也更方便。

    总之,语文课的文学性特征,决定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是语文课一项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重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充实,不断提高,才能做一个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