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教,然后知不足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06-06       发布人:潘晓芳

 然后知不足

                    ——潘晓芳

     学期转眼也已过半,每天穿梭于南北两楼,忙碌于一周二十节课,自觉充充实实,每日沉浸在给学生营造的历史王国中,还觉沾沾自喜,也为自己已有八年教龄,以“老”教师自居。八年以来,幸福与喜悦常伴左右,学生的一声声问好,一个个眼神都让我曾以为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历史老师。但今夜,4月10日,当西北风阵阵袭来,突然间把我从自己所筑的理想王国中惊醒。细数八年以来,可圈可点的成就少之又少,更奢谈有所建树。当现实的利刃将艳丽的肥皂泡一一击破,手中仅存一丝水滴,现将这仅存之水“润”成文字,以此,警示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然后知困”值得些许欣慰的是我“知困”——在新教改中我的课堂有哪些问题存在,罗列如下:

1、对教材的挖掘都不够

    曾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当时的专家给予的评价便是,对课本的理解尚浅,这让我苦恼不已。初中课本每节课有时仅有不到100字,但却横跨好几个朝代,如此之大的跨度,如果老师不去认真挖掘,仅凭字面的理解,学生很难去领会,这就要求我不断的去充实、内化。

2、传统教育思想始终存在

    传统的教育实践求同顺从,轻求异创新,求同和求异是思维的两种方式,在社会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同等重要,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过多强调求同统一,轻视求异创新,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习惯于一刀切、搞大一统 、统一目标要求,统一教学组织形式,统一教学过程和方法,长此下去,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很难得到充分的展示,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不求甚解的局面,当之愧矣!

3、教学实际实战过程中实效性欠缺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但是在应用时没有充分考虑,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合作, 是不是真正的需要合作,这种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这些都令我忐忑不安。

 4、无论教,还是学,“精纯”度不够:

   教师教书,天经地义;用心教书,天地良心事。从教以来,未敢有丝毫懈怠,如履薄冰,诚惶诚恐,深知自己水平有限,聪慧不具。所以,目前看来,在教的环节仍有瑕疵存在,即“精”、“纯”度较低。

林崇德教授认为: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虽说自己距“优秀”二字尚远,但“它”却是我从教以来始终追求的丰碑。路要靠自己走!人天生就向往独立,谁都不愿担负别人的包袱。“困而能自强”:于是知困而反思,思而践行。    

现将改进我课堂问题实践罗列如下:

 

1、坚持不断学习,提高学科功底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得先有一桶水,在我看来,一桶水远远不够,应该是有长流水。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同时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本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我必须加强学习,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在研究历史教材、教参和历史读物同时,还要广博的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体会积累,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去体会汲取。勤于学习、广泛涉猎、汲取新知、提高技能。这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自己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

2、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

     作为师者,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历史本身,更应当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正确识别身边有关历史事件的能力,比如说我们日常影视当中所谓的历史剧和历史文学作品,这里也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一个渠道,因为这里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或者说一点历史的影子,但我们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那绝不是真正的历史,为哗众取宠,往往会有相当的演义内容在里面,这就要求我们到真正的史学典籍中去查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时常流传这样一句话,导演气死历史学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由此可见,正确看待历史,运用历史,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探究历史发展规律,这还有待于我进一步的不懈努力。

 3、巧用生动的故事,活化历史人物教学

    历史是由众多历史人物构建而成,但是我们课本描写历史人物教学往往片面化,枯燥话,只有寥寥几句话或几个词,学生读起来味同嚼蜡。这就要求,作为历史老师的我,需要根据课程目标恰当的增添这些课本之外的故事,用亲近的口谕描绘让历史事件立体起来,让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丰满起来,从而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刻,比如说 在讲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时,说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是李世民哭送魏征,第二个是制定了死刑复审制度,第三个故事让学生吃惊——生吃蝗虫。通过这些小故事使历史人物摆脱枯燥化、脸谱化、从平面的书本中站立起来, 变得更丰满鲜活,深入学生的脑海,从而掌握历史事件,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此时窗外已是满天星辰,夜深人静时分,很久没有能如此细细梳理思想。回头望去,近十年的教学,确为一段颠沛之路。一时多重切肤感受涌起,毕业伊始,初登讲台的兴奋、慌乱、无序至今记忆犹新,十年的磨砺,有过无序、颓废、疲惫的迷惑,更庆幸自己始终能保有清醒头脑,直觉告诉自己:积累、储备是一项长期而又必须坚持的信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无有生长,何来勃发?面对历史,蛰伏起来,扎实,浸润其中,成为今晚我内心诉求。

 

 

 

 

 

 

 

 

 

 

 

 

 

 

上一篇:爱的教育

下一篇: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