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让语文诗意地栖居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06-05       发布人:刘晓琰

让语文诗意的栖居

            

从教几年以来,越往语文教学的纵深处走入,越是诚惶诚恐,越是有颇多困惑,我们应该把什么样的语文课呈现给学生,若干年后让学生回味起中学的语文课,留在他们记忆里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印象?

犹记两年前在十中听过杨晓英老师讲《春望》一课,她用近乎悲怆的声音读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然后追问学生:“杜甫到底望见了什么?”,学生们做了表层的回答。她接着追问:“还望见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也更加深入,最后杨老师慷慨而言:“我们的诗中圣哲,他望见的不只是山河破碎,城池凋零,他望见了民不聊生,他望见了世上疮痍,他用一颗文人的赤子之心,履行着看似微薄实则神圣的社会责任!”当时教室里很安静,不管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深是浅,但是能感觉到是老师发自内心的情感点燃了每个孩子的内心。求知的本能、美文的熏陶、爱国的情怀,让这首诗唤醒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情愫,语文美育和教化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体现。

犹记小学语文的第一篇课文:“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 。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冈上。我们找到了春天 ……   没有彩色的印刷,没有听过标准的普通话范读,但是孩子们能用童稚的心去感受春天似乎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初中时,冬天的早晨刚生完火炉,教室里还弥漫着烟熏火燎的味道,一个有着浓重陕西口音的老教师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个片段:“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读到最后他居然老泪纵横了,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在老师的感染下真切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于漪执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没有马上导入对文中山水花草、鸟树风雨等春天景物状写的赏析,而是用一段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让学生感受春的气息,引起学生对春的无限遐想,她说道:“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图景,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紧接着,她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背诵有关春的诗句,唤起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喜爱之情,很快地,在于漪这个美的发现者的带领下,学生步入于特定的审美天地,一种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美感在师生之间氤氲开来;窦桂梅给五年级的小学生讲《游园不值》一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的美好际遇,让学生说出了很多“人生失去也是获得”的小故事,一份美好而随意的人生哲理水到渠成的浇灌到了每个学生的心灵之中。

而这些,想起来让我是多么汗颜而又仰慕。怎样才能交给学生一支寻梦的长篙,让他们能在语文学习的青草更青处漫溯?

尽管随着中考、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变化,语文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但我想无论怎样改革,语文的根基、语文的味道不能变化。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去划分段落、怎样去归纳中心思想,怎样去还原历史背景去品析一个词语,但是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用我们审美的眼光为孩子们装上一双想象的翅膀,用我们经历了人生百态后的生活体验唤醒孩子们懵懂的情感。我们民族语言的教育是决不能像数理化那样公式化,更不能像思想政治那样理性化,更不是讲几套模拟练习就能学好语文的功利化。语文应该是一种人性的光辉,一腔厚重的关怀,一丝浪漫的情结,更是一段诗意的旅程。

这一代的学生受到影视、网络文化的影响,甚至受到快餐式的、恶搞类的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作品中审美的、高尚的内容本来就已经钝化,我们更应该去唤醒学生朗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让他们去走近大师的灵魂、让他们去触摸时代的脉搏,让他们能用经典的文学作品净化内心世界,让他们在今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于繁忙喧嚣之余,能静心片刻,去回味某部文学作品里那个激荡人心的瞬间。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

用这句话来诠释我心目中的诗意语文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诗意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极致状态,是一种充满执着精神的热爱。这种热爱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感恩与呵护又应有对社会人生的洞悉与思考。我们的目光应驻足于每一次日出日落,我们的心灵应关注每一朵花的开放与凋零……

( 注:本文发表于2012年《宁夏教育》第一期  总第345期)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