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12-30       发布人:岳琴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克服写作畏难心理
                                                     
岳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早在两千年前的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就提出“寓教于乐”说,这一学说得到了许多教育者的赞同,并致力于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甚至生活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动力。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将写作当做一件乐事、趣事,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写作的要领,将被动的写作地位转为主动的精神内需。究竟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写作畏难心理,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此进行阐释。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从日常生活中激发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先要有米,手巧的妇人才有用武之地;写作也先得有“米”,即写作材料,才不至于搜肠刮肚无一字。“米”从哪里来?生活就是写作的大米仓,无论是书本知识,文学名著乃至艺术作品都是源自生活。要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必须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场景和人物的举止神态,认真思考事情的内在联系和意义,从中发现有意义的写作材料,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人,见到雨滴,也能品味出“润物细无声”的意义。可见,文章中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生活中爆发出的最亮的火花。
   
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生活的哲理,大部分学生留眼的只是生活中的琐事,然而难题也就在我们的学生对琐事只能老掉牙地模仿或流水账般记述,他们常常只能体会生活中穿衣、吃饭的索然无味,而忽略了隐藏在柴米油盐酱醋茶背后酸甜苦辣的美妙滋味,比如要求学生写《我的妈妈》、《我的同桌》一类的作文,这些都是学生们最为熟悉的事物,能写的事太多又太平凡,很多事不知从何说起。于是,不善于观察生活的学生总是苦思冥想无从下笔,而开始了流水账式的记述或者复制别人的模板,让学生明白,对于母亲,他们应该留意的是她为操持家务而白了的头发和粗糙了的双手,以及隐藏在斑白双鬓后的对我们浓浓的爱等等。当然,只专注于观察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具备描述事物的能力,却缺乏体会情感的触觉,要做到“情真意切”,作为教育者,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培养情感,品味情感,进而真切地表达情感。
 品味情感,从点滴情感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真情”。真实的情感是写作的血液,情感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但对于学生来说,下笔就将真情流露于笔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活中能让人产生情感波澜的场景很多,只要学生有一颗敏感的心,细心观察,就会体验到各种情感。亲情是人间最高尚、最纯洁之情,我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亲人之间的感人情景,像父对子的舐犊之情,母女间的连心之情,姐妹间的同胞之情,兄弟间的手足之情。比如:家长逼着吃饭,逼着穿衣,这是家庭生活中的小事,许多人可能熟视无睹,并且有反感情绪。如果学生用心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就可以从逼吃饭、逼穿衣中感悟出父母浓浓的亲情。亲情是最易打动人,也是最易感染人的写作主题,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此入手,关注家人的生活情景,体会家人的关爱、宽容之情,并选择能触及自己灵魂的某个片断、细节,提炼为习作的“动情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此外,活泼有趣的小动物让人心生爱怜,景色迷人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也就能做到用我手写我心,用我心抒我情了。

 积累语言,从优美的语言中激发写作兴趣。

语言是一门奇妙的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又是表达情感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究竟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装饰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呢?在我看来应抓住“听”“读”“用”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把听觉、视觉与运用,眼看与手动,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首先,抓住一个“听”字。现代媒体是学生司空见惯的语言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来学习语言,于学生来说是不仅没有负担,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我们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现代媒体设备,听美文、听童话故事、听新闻报道以及其他各种活动。长此以往,不仅能使学生从听中了解文学名著,而且还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在欲望的驱使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写作技巧,这样,由“听“到“看”再到“写”,写作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其次,抓住一个“读(背)”字。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的“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语言的积累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滋味,读出情感,熟读成诵,读有所值,读有所得。不仅读课本,还要延伸到课本之外,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学生如果能多读多背,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必“冰冻三尺”“积水成渊”。 

   最后,抓住一个“用”字。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读记了大堆的成语,背诵了成山优美的句子,最终还得落实到实践中,纸上谈兵的效果如同童话故事里的反面角色不堪一击,我们要使学生养成每天记日记和摘录名言警句的习惯,让他们尝试着改写故事,仿写精美诗句。待到写作文之时,便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使学生克服写作的畏惧心理就必须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日常生活、点滴情感、优美的语言都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动力和源泉。生活的意义需要慧眼发现,真实的情感从我们司空见惯的细微生活深处品味,学生只有肚中有墨,才会跃跃欲试;只有发现用文字堆砌长城的乐趣,才会倾注于其中。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