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从科学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07-02       发布人:孙玉波

科学素养这个词表达了什么意思呢?最早是上个世纪有人提出来的,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被不断地报道。科学素养不仅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而言的,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代名词。实际上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早在2001颁布的国家义务教育化学、物理、生物和科学的课程标准中,科学素养就是课程的主旨,在科学素养之下就是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常说的“三维目标”。许多老师或许不注意看,到了2011年修订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仍然也是这个框架。可以说,科学素养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里已经牢牢地站稳了地位,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园地中至少也有16年的历史了。

今天谈的第一个问题,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提出科学素养?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到大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初起,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出现一大批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新成果,欧洲的科学教育也随之兴起,很快从欧洲影响到全世界。大约1902年左右,在中国的上海已经有了汉语写的物理、化学的教科书,并在一些学校中开始传授科学。但很遗憾的是,二战几乎割断了欧洲的这段历史,到三四十年代大量的科学家都往美国跑,科学教育也同样受到极大影响。而美国却迎来了战后科学和科学教育的黄金时代。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航天技术上的成就触动了美国人的神经。美国人开始反思原因何在,最终归结为教育。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唯有其中的科学教育是世界通用的,科学教育水平对国家的发展似乎影响更大。此后不久,美国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开始研究新的理科课程,编制了新的教科书,但短暂试用后宣告失败。因为这些知识在当时确实是很先进,但难度太大,学生无法学懂。科学教育究竟应该往何处去?这是美国人回过头来持续思考的问题。

同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知识的应用成为当时各国政府最感兴趣的问题。物理学的核能、化学的合成农药,给人类带来某些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负面的问题,如战争和污染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长时间的思考。不久便引发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的STS运动,呼唤处理好科学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STS很快便成为一种国际潮流,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对科学教育的定位。人们重新思考,科学究竟是干什么的?我们要培养孩子学什么?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要让学生知道科学能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cy)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美国政府对全体美国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发表了很著名的“2061计划”。“2061计划”的另一个名字,就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该书一共有十二章,稍后又出版了《科学素养的基准》,涉及科学素养到底是怎么确定的,有了基准以后怎么设计教学。一直到2002年,出版了《科学素养的导航图》(K-12),把科学的大概念建立了树状结构,自下而上,从幼儿园开始,按大概念确定学习路径,一直到12年级。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