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07-01       发布人:席雅刚

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的城市的拉力与差距越来越大的乡村间的推力,农村人越来越多的离家外出,寻求更多的经济收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人口的流动虽然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农村与外界的交流,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收入。

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农村很多地方出现了老人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农村的土地上,农村的人越来越少,部分农村由于人口的流动,导致衰败,还有更多……这一切都归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未来缩小城乡差距,给农村以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

 

一场人类历史上

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移

正在中国发生

一方面

中国城镇化率从1995年的29%

飙升至2018年的近60%

城市人口愈发稠密

另一方面

农村人口从1995年的最高峰8.6亿

下降到2018年的5.6亿

整整减少了

 

3亿人

 

3亿人离开农村

农村人口愈发凋零

有人认为

这是一场对农民、农村的浩劫

传统的乡土中国因此土崩瓦解

也有人认为

这是一次历史机遇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纪元

将从此开启

 

无论是哪种答案

中国农村都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它已经走到了

一个决定未来命运的十字路口

 01 

首先

人口结构的空心化

 

人的离开

曾无数次在农村上演

青壮年劳动力

去往城市打工

跃过龙门的鲤鱼

要到外地就学

从今往后

他们中的多数人

每年只会回来一次

年轻人流失

劳动力流失

智力流失

人去楼空、宅院深锁

这样的农村好似被从中间掏空

这便是农村的“空心化”

从新疆、内蒙古、东北

到中东部各大城市周围

空心化的农村在全国广泛分布

影响着农村的面貌

失去青壮年支撑的农村

只留下不愿离开的老人

不忍离开的妇女

不能离开的儿童

这便是所谓的

“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

老人们需要承受孤独,不给子女添麻烦,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还需要为儿女们照看孙辈

孙辈入学的学校

却在大量消失

2002到2017年的15年间

因为生源减少等原因

中国的小学经历了大规模撤点并校

小学数量骤减64%

29万所

撤点并校之后

孩子只能到更远的地方就学

2013年审计署的一份抽查显示

每天上学徒步5千米以上的农村小学生

超过10万人

但与他们和父母的距离相比

徒步上学的距离就不算什么了

有调查显示

只有近四分之一的留守儿童

每周能和父母通上电话

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

与父母通话的时间在3分钟之内

他们往往比同龄人更加早熟

包括主动分担家中的事务

帮助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但是

留下的人在望穿秋水

离开的人却归期无定

此外

田野间劳作的人员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

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

年龄55岁及以上的

超过1亿人

占比33.6%

在一些地方

田间劳作甚至大部分由妇女承担

但即便如此

每年仍有大量耕地撂荒

以耕作难度大、最容易撂荒的山区为例

2014-2015年

科研人员调查的235个村庄中

存在撂荒的村庄比例高达78.3%

农业生产的主体在老龄化

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

农业生产的意愿在下降

新一代的农村年轻人

90后、00后

也在向往着城市化的生活

 

未来

将由谁来进行农业生产呢?




 02 

住宅

人口结构的空心化之外

则是住宅的空心化

 

一方面

外出务工的村民赚钱后

在农村盖起新房

却长期闲置

“房越盖越好,人越来越少”

从北方地区的超大型村庄

到南方地区的精致人家

修葺一新的外表下

都有着相当比例的住宅无人居住

另一方面

老旧的住宅

在居民离开后

更是因为缺乏维护

而日益破败

 

甘肃景泰县

明代遗留的军事要塞永泰龟城

数十年前仍有一两千村民居住

从空中俯瞰

村民的房屋如一个个方块

鳞次栉比

近看

却是断壁残垣

因为生态恶化和贫困

大部分居民早已搬离

只留下数十户人家

以养羊为生

在广东肇庆市高要区

以八卦布局的黎槎村

早已经没有往日的喧嚣

村民们多数都搬到了新式住宅

数百年的古宅就此荒废

当一户一宅的荒废逐渐蔓延

就是整个村庄的荒废

 

1990年

中国拥有自然村377.3万个

到了2017年

便只剩下244.9万个

27年间减少了132.4万个

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

恶劣的居住环境加速人口流失

使得村落整体被抛弃

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广西桂林阳朔

喀斯特峰林温润而秀丽

峰林中

30多户廖姓村民

用石头垒起村寨

名为“大冲村”

 

村寨坐北朝南

南北西三个寨门全用片石砌成

下窄上宽,只能容一人通过

寨门两侧还有石墙

用于阻挡外界侵扰

颇具特色

然而

坚固的石寨提供了安全的居所

却无法提供足够的水源

喀斯特地貌不易储水的特征

使得村民不得不弃寨而去

 

若干年后

村内大树苍翠成荫

藤蔓爬满石屋

古朴的石板路

青草与鲜花点缀

却再无人声鼎沸

缺水不光是在喀斯特地区

黄土高原上更是常见

在陕西澄城县北部的水莲村

黄土峁、黄土墚、黄土沟谷

各种黄土地貌遍布大地

干旱而贫瘠

当仅有的溪水断绝后

村民陆续搬离

数千平方米的高大宅院

颓然废弃

依崖就势、气势雄浑的窑洞群

接连坍塌

曾经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变成了一片烟云

留在人们的回忆中

不仅仅是干旱

地质灾害同样威胁深重

安徽歙(shè)县

黄山、天目山群山交汇

 

150多户人家

在山坳中倚山而建

四周云雾翻腾

好似水汽氤氲的湖面

因此得名“湖山村”

然而

美丽的湖山村

却面临着山体滑坡的威胁

村民们最终只能舍家弃田

留下一片住宅的空壳

另外

资源枯竭对村落的威胁也不容小觑

在中国最大的渔场浙江舟山群岛

无数渔村以海为生

从空中俯瞰

它们依山傍海

房屋星星点点

从山上向海眺望

更是碧海蓝天、风光无限

然而当你近观这些渔村时

却发现这里早已无人居住

茂密的爬山虎吞没了整个村庄

有如绿野仙踪

原来

上个世纪以来

舟山群岛渔业资源的减少

使得渔民失去了经济来源

于是人类被迫迁出

大自然重新占领了这片土地

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貌

自然因素之外

人为因素对村落的存续也影响极大

开矿引发的地面沉陷

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重大的工程建设

都可以改变村庄的命运

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

日益扩张的城市

山东青岛的顾家岛村

渔民们出海捕渔

曾经千帆竞渡、景色绮丽

到了2018年

城市的开发建设

已经将它夷为瓦砾

全新的旅游度假区即将取代它的存在

而它的命运

不过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

万千村庄命运的缩影

人口结构的空心化

住宅的空心化

甚至整个村庄的荒废

这便是中国部分农村正在展现的面貌

未来

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吗?

难道这就是农村的未来吗?

03 

机遇

千年来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农”

一直是当仁不让的主题

 

我们曾拥有

世界上最多的农业人口

我们曾试图

将一切能开垦的荒野转化为农田

我们曾努力

在一切能定居的地方建立村落

但是在现代社会

我们真的需要

这么多的农业人口吗?

我们还要用传统的方式

继续开垦农田吗?

我们还要努力维持

数量如此庞大的村落吗?

 

时代已经变了

让我们收起哀伤,拥抱变化

 

农业

 

因为耕地破碎

耕作方式传统

中国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

只能维持着低水平的运作

依靠人力、畜力

生产着微薄的粮食

而在美国

依靠机械化生产

大豆亩产量比中国高出40%

人力成本及其他投入

却比中国还要低14%

这也正是中国曾大量进口美国大豆的原因

 

中国农业的未来

也一定会是机械化

今天

我们在东北平原

插秧机种植水稻

再用各种专业化的采收机

进行采收

辣椒苗移栽机栽种辣椒

华北平原

收割机来回奔驰

无人机机群集体起飞

低空喷施农药

智能化的温室

无土栽培有机蔬菜

再加上

针对中国山地较多

而生产的山地型农业机械

未来中国的农业将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讲

中国的农业人口还将大幅减少

继续城镇化而不固守农村的一亩三分地

才是大势所趋

土地

 

农业机械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是要有一定规模化的耕地

农村人口的减少

将为我们增加这样的机会

 

原本分配到小家小户的细碎耕地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集中起来

统一耕作

而空心村里现在废弃的房屋

通过整治可以增加土地1.14亿亩

相当于一个宁夏自治区的面积

空心化的村庄

通过人口迁移、村庄合并

不但可以提升农民居住条件

还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把人类曾经占据的

但并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重新交还大自然

未来中国村落数量的减少

也是大势所趋

产业

 

我们都曾有一个固有印象

农村就应该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落

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事实证明

这种认知早已过时

农村其实是多种产业的人类聚落

农业只是其中之一

 

近些年

正是那些抓住了各种机遇的农村

为我们打开了未来农村的想象力

包括发展旅游

打造传统手工艺

建立工厂

甚至开办乡村书店

拓展电子商务

引入会展酒店

 

可见

科技、互联网、全球化

都是中国农村的新机遇

给中国农民多大自由

中国农民就能创造多大的奇迹

产业兴旺的农村

能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能让大部分农民收入倍增

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农村成为一个体面的居所

吸引年轻人、科技人才不断加入

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兴旺的多种产业

宜居的生态环境

将真正改变农村的面貌

改变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现状

这将是中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

不仅是国家政策

更是社会责任

许多企业也在行动

 

在农村产业上

中国平安通过“扶贫保”

内蒙古乌兰察布企业阴山优麦

发放3000万元无息贷款

企业则向1087户贫困户

进行原料的建档种植和定向收购

年人均增收可达到3700元

宁夏

无论是在全国著名的枸杞产地中宁县

还是在地势宽广、秸秆资源丰富

极为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同心县

每个生产流程都在

平安农产品追溯管理系统的帮助下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实现在线监测、记录、分析和建档

以提升产品产量和品质

而借助平安三村百宝”互联网平台

这些产品得以走出大山、走向各地

每一份购买

都实实在在增加当地贫困农户的收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平台)

在消费者的一餐一饭中

这些亟待振兴的乡村

似乎立刻与外界缩短了距离

而对当地的村民而言

也许在科技的帮助下

他们能再次用自己勤劳的双手

追上时代的脚步

 

如果说产业是基础

让村民得以开渠引水、自力更生

那么健康则是保障

而教育则是未来

在中国平安投入100亿开展的

“三村建设工程”中

除了面向“村官”的产业扶贫外

先进的科技同样被应用在

“村医”和“村教”中

利用信息化平台

农村和城市得以实现远程互通

村医APP、远程培训、名医下乡

互联网课堂、教师培训

“智慧医疗”“智慧教育”

纷纷走进乡村之中

或许这一切只是点点星火

但未来

将会有更多人、更多村落

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这就是

3亿人出走后的中国农村

未来,你怎么看?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