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注重团结协作,合作和善于乐于合作是当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品质和习惯。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给它下过定义: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信息综合能力和提高合作交往能力等方面实效显著。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基本理论内涵和特点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方法。 一、合作氛围与情感的培养 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为理想框架下,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悦愉的过程,一个自觉投入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对智力与非智力能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的学习实践的过程。所以创设轻松的讨论情境,营造愉快的合作氛围,激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是这个策略研究的重要前提。我从以下方面创设愉悦的学习交往氛围,情境中包含疑惑和问题。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的小组学习探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语文朗读课前老师花了很多时间精心制作了配有音乐、图片的唐诗宋词PPT,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念了起来,感受到了其中的靓丽,感叹“真漂亮!”,并提出“怎么做出来的”……在他们的眼中流露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 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我抓紧时机“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然后汇报。”,并下发了小组合作学习体验表。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此可见,要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含金量,最紧迫也是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潜在意识中的合作的意识,合作的技巧,创设情境是一种上策。或者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涵盖面大的问题情境,或者创设录象音响情境,或者创设回忆情境……这些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合作的兴趣,使学生遭遇理智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宽畅而又若渴、和谐而又振奋、生动而又执着的合作学习氛围。有了这种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份”,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发挥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善于倾听别人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善意的建议,愿意 与同伴一起分享群体成功的快乐。
二、课堂的组织引导 (一)、合理的分组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 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有的学生刚来上信息技术课没几次,就把机房的还原精灵的密码给破解了,而有的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中连电脑都不太敢碰,生怕电脑坏了一样,由此可见学生的差异了。 学习在态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主动探究学习能动性强,乐于并且善于组织同学分工合作的积极主动学习,而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二)、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果学生没有弄清教师的要求就开始动手,会造成没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盲目地凑在一起,必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三)、合理设定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目标 合理设立课堂探究目标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共享的合作创新体系,为他们指引在课堂合作学习系统中超越纯粹个人的更深层的合作意义,从而建立一种信任感和形成协作的意愿。学生也会从意义发生的背景中评估众多的行动路线,并作出负责的恰当选择。(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必然能够有助于合理地利用课堂活动时间,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和成功率,要有效达成课堂目标,就必须创造一种适于更新和发展的环境,使课堂焕发活力。课堂环境主要由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社会心理环境两类环境构成。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的时空环境、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指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信息与舆论环境。物质环境是课堂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它与社会心理环境共同构成课堂环境的整体,影响着课堂活动的广度与深度,是课堂管理无法避免的制约因素。因此,建构课堂环境必须两者兼顾。首先,要认真规划课堂的物质环境,包括课室环境布置、学具准备、课桌的摆设等等,(1)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鼓励全员参与 学生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让自己的意见得到评价与实施。因此,让学生认识到参加交流,甚至争论,能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作为信息技术课,我尽可能地确保每位学生有电脑可用(人均一机),只有每人有电脑可用,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小组的合作中,否则,必定会有学生游离于小组的合作学习之外。其次,采用了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再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不仅给学生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 (2)制定合理的活动规则,培养合作技能 课堂纪律是任何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都比较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合作学习中,一些学生借机在玩游戏或聊QQ,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阻碍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降低了探究学习的成效。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创建一个自由、平等、健康与生机勃勃的合作学习氛围,必须借助规则来建立稳定的秩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顺利完成。同时,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行动研究者,所以我在对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整体规划,尽可能为部分学生解决自主能力不高、规则不明的课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