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教育是一件艰难而幸福的伟大工作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8-12-26       发布人:董彦楠

     教育是一件艰难而幸福的伟大工作

                                            读《走在孩子的后面》有感

 在同事买书送的书单中,我一眼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走在孩子后面》。为什么要走在孩子的后面?如何走在孩子的后面?它的教育方式和意义何在?抱着这样强烈的好奇心,我马上就在网上订购了这本书。

这本蔡兴蓉编著的《走在孩子的后面》和我之前看到的其他教育类书籍大不相同,他并不会只讲大道理,而忽视现实的存在。这是一个家教老师的观察笔记,讲述了60多个孩子的真实教育故事,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如何面对这一代孩子。作者从家教老师的特殊视角,以卧底精神和文学手法,揭秘新一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真实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实,读来令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作为教师和知识分子,我所谓的自由更多的是指那种免于恐惧、免于被奴役、免于被伤害、实现自我价值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或者哲学点说,就是能把认识到的发展规律有计划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学习、交流和建树的自由。有关这三个自由,我相信卢梭理解至深,因为他在《爱弥儿》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不断有人讲,要他做家庭教师,但他每次都拒绝了。他认为教书是如履薄冰的工作,怕自己做不好,比较而言,写书更合脾性;再者,他怕把一个公爵的儿子教得鄙薄财富,这就违背了雇主的初衷。第二个原因说的很逗,但却有正经意思在里头:教书,第一紧要的事情是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否则宁可不做。”蔡老师作为一个在公办学校待了20年的资深教师,在教学经验、学生心理、教材、考纲等教学工作熟悉的情况下,毅然辞职南下,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选择做家教,用他的话说是改为卧底式的教育。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让蔡老师能更多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甚至了解一些家长都不知道的情况,有时他不仅走进孩子的心里,甚至走进家长的心里,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在这60多个故事中的60余个孩子,个个都是“这一个”,性格不同,环境不同,际遇不同,而整体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60个孩子从一个个的点,连成线,连成面,连成体,从而全面表现出当下教育的真实面貌和种种可能性——当然,希望而已,这实际上是很难办到的。再一转念,是否做得到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还在关注孩子自身。譬如:那个“国内地震不哭,日本地震却哭”的小男孩,竟是因为害怕日本动漫“停更”;那个考试一失败,立即飞跑回家的高中女生,原来是要用刀片自残——只有此时,她的内心,才会得到一阵阵的安慰;那个家境富裕,备受关爱的白脸少年,却偏偏热衷于枪击流浪猫;那个“高三的大姑娘”情窦初开,却对男生倍感失望,因为“他们看见一只蜘蛛,跑得比我们女生还快!”。在所有的故事中,那个为日本地震而哭的小男孩,给我的印象最深,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在看此故事之前,我就听过类似的事件,当时只是把它当做一个笑话,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真幼稚,只为自己的快乐享受,而不关注我们自己的文化。因为我们的孩子不喜欢国学的有多,甚至是厌烦,他们不愿多花心思学习,所以经常张冠李戴,闹各种各样的笑话,有的学生甚至以此为荣!身为语文老师,真是有苦难言啊!

看完蔡老师的文章后,我反思了自己,虽然不关注现在的动漫,但童年印象中最深刻、百看不厌的动画片,居然大部分都是日本的。难怪有人说:这么多年了,中国孩子的肉体是父母给的,中国孩子的精神却是日本动漫养的。这种说法,乍听之下惊世骇俗,不幸这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日本的漫画、动漫、玩具,有如长流之水,一波波涌来。大概两年前吧,不知是什么原因,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所有的日本动漫禁止中文翻译,相当于有图无话,这就弄得孩子们犹如“老鼠失窟,徘徊不安”,甚至不少孩子立即学起日语来;一个月之后,又不知什么原因,中文翻译恢复,孩子们的世界,才雨过天晴,生机依旧。

在我的记忆中,给我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动漫是日本的《灌篮高手》,这应该是初中看的动画片,高中时看完了全部的漫画书,甚至去年又把动画片找出来,细细看了一遍。前后相隔十几年,但依然觉得百看不厌。当时看到此动画片的同事,也表示喜欢这部动画片,虽然喜欢的剧中人物不同,但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大家的意见还是统一的,那就是拼搏、执着、勇气、不放弃、团结等等。而说到国内的动画片,这两年比较火的该数《喜羊羊与灰太狼》了,在我看来,就是觉得幼稚和无聊,但它的影响却不小,因为我看到好几次,小女孩对小男孩的那种强势言行,而且还“出言不逊”。无论是动作,还是语言,都不像是我想象中女生和男生的样子,以前说男孩欺负女孩子,那都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现在则是反了个各,女孩子现在都成了“汉子”,而男孩子则成了被欺负的对象,没有一点男孩子的阳刚和硬气。所有的一切,多少都受到了国内影像产品的影响,不仅是动画片,一般的电影电视剧中,也有这样的价值导向。

概而言之,国产动漫的症结有三:一是画风差。什么都是“3D”,都是立体感,也就失去了漫画的特点;试想画册中的人物就那么在平面上走动起来,该是多么奇妙!二是氛围差。看国产动漫,总有“被教育”的感觉。难道小孩子只是小孩子吗?小孩子最想看的,其实是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性。三是气势差。大家把许多日本动漫归结成“热血流”,其中的英雄气概、团结力量和理想精神,总能让人热血沸腾、神游万里。不知为什么,国产动漫总缺少这种气势。

说到精神,我就想到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可能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而且周围大的氛围也是这样,用成绩来说话。另一方面的课改,又要求解放学生的天性,貌似不应该只关注考试考纲,而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可是和学生相处的这几年,目标就是让他们能有学上。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孩子和家长,却不一定接受。

就语文教学来说,语文讲究听、说、读、写,尤其是古文,否则我们怕学生记不住,背不会。但是在书中有一位母亲,却这样说道:“我开始了长达4年的代抄生字、抄课文、抄单词的工作,而且每天都得抄数页!我用这种方法换取了孩子的发现时间和快乐时间,目的达到了,我俩都甘之若饴。就这样他慢慢长大了,很开朗,很随和,很爱护小动物,很体贴他人,很照顾女生,而且最重要的,是很独立——无论是生活还是思想。”。看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曾经也给我的学生布置过抄写作业,尤其是假期的时候,都是要求超一册书的古文,这是不正确的吗?会让学生觉得痛苦吗?会让他们不快乐吗?我应该要完全改变这个做法吗?现在的我很纠结啊!

相对于深圳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宁夏要偏远得多,教育教学的工作环境,家长的教育背景、工作环境也都大不相同。书中提到的很多家长或孩子都有出国或在国外居住的经历,他们的想法和国内的很多家长都不相同,他们更注重孩子的快乐感。故事中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回国后都先选择重点学校就读,但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他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就选择立马给孩子转学,其中在《老师,找的就是你!》中,这样写道:一个家长打来电话:“您是语文老师吧?我想请问,您教孩子能不能不考虑分数?”原来她已经找了六七个语文老师,这些老师都说,不考虑分数就不知道怎么教了。她的理由,乃是她本人在当年的高考中,语文考出了135分的高分,但她知道,自己其实只掌握了一些技术层面的肤浅的东西,至于语文的内核,诸如思想情趣和文化内涵等,基本一无所知。现在的孩子即将出国,连什么是中国文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她害怕自己的儿子出去以后,因为没有本国文化垫底,无从比较,无从甄别,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怪物”和流浪儿。这位母亲的要求很平常,这就是:让孩子通过语文真正爱上中国文化,并一生保持这种习惯。

想想我的高中生涯,能记住的东西很少,更别说是知识了,留下记忆的都是生活中的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大学,虽说古今中外的文学史,都在老师带领下学了一遍,但说来惭愧,能记住的并不多,反倒是在工作中,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补充。教学相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希望现在努力还来得及。

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学生,从触目惊心到坦然面对,我们也在逐渐成长。把孩子的现状记录下来,供自己和别人一些思考,这也是一个贡献。

《走在孩子的后面》值得一读。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