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重点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正确决议;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读于课前】
1、全面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就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政治的发展对经济的作用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统一的、安定的政治环境能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动荡的政局和错误的指导方针阻碍经济的发展。
【推进新课】
探究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1952年)
1、材料一: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
名称 |
产量 |
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
钢 |
15.8万吨 |
减少80% |
煤 |
3243万吨 |
减少48% |
粮食 |
11318万吨 |
减少25% |
棉花 |
44.4万吨 |
减少48% |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2、材料二:1952年农业产量同1949年对比
名称 |
1952年产量 |
比1949年增加 |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
粮食 |
1.639亿吨 |
49% |
9.3% |
棉花 |
130.4亿吨 |
193% |
53% |
思考:通过材料,得出哪些有效信息?
探究二:“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思考: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成就?
探究三: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
1952—1956年国民经济结构变化
类别 |
1952年 |
1956年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接近于零 |
思考:国民经济的变化说明什么?
探究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材料一: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和部分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思考:通过图片和材料分析,什么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带来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