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学反思
距离上完《祭十二郎文》已有一周,但荡漾在心中的涟漪却挥之不去。由于此文篇幅较长,备课之初我心生抵触,不愿意翻开,但真正走进文本,才感受其风格隽永,余味悠长。
本课设计,我重点围绕一“情”字展开,让学生读情、品情、悟情。虽说此乃一篇祭文,但作者韩愈并未按祭文的传统写法来写,他巧妙地规避了颂扬死者功绩等套路,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生活琐事,于字里行间娓娓道来,成就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当然,这以情制胜的祭文并不只是寄托了作者对死者无限的悼亡之情,当作者的思绪回到二人相依为命的坎坷岁月里,我们读到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读到了“宦海沉浮”的悲苦之情,还读到了“一朝不见既天人永隔”的追悼之情,那“强夭弱存”的人生无常……
如此种种,如潮水般吞噬韩愈那本就不堪一击的身躯。但最让人敬佩也是最令人感动的是明明灵魂已同亡灵相聚九泉,已无意久存于世,但却依旧强忍着悲恸,化伤心为力量,安顿其家眷,教养其子女,告慰十二郎在天之灵。至此,我们追随作者的情感脚步体验了一场生死离别。
我原本以为,经过大文豪韩愈的情感洗礼,我们的孩子在阅读课文时,应是庄严的态度,面对生命,应是敬畏的态度,对于亲人,应是倍加珍惜。但触目惊心的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辛酸画面竟触及了学生的笑点。近年来,社会对于“生存教育”以及“生命价值的教育”越来越少,告诉孩子如何关注身体健康,如何做好安全防范等等。但“死亡”作为不吉利的字眼却很少被提及。但我认为只有更好的了解死亡的意义,才更有利于体会“生”的可贵,才更能在有限的岁月里珍惜亲人。
于是,在学生的笑声中,我停止了说话,空气顿时变得凝重,我说:“好吧,孩子,假如你只有三天时间活在时间,你想做什么?”大部分的孩子的回答是珍惜最后的时间做最想做的事,去旅游,去吃平时舍不得买着吃的美食,去实现那些平时不能享受的事情,也有的说做一些善事,为来生积点好运,或者与父母呆在一起……借着“来生”的话题,我有追问,如果有来生,但有条件,需要用你最珍贵的东西,或者你最希望的东西去交换,你愿意吗?比如,你将失去所谓的自由,你一生将不可以去旅游,你一生只能吃一种食物,你将没有健康的体魄,你将永远遭遇不幸,你还是希望有来生吗?
同学们经过一番思考,答案竟出奇地一致:愿意。是啊,没有什么比活着更美好的事,只有如此近距离地感受死亡,才会懂得珍惜生命的意义——不惜一切代价地活着。然而即使我们不惜一切只为活着,命运也不会让我们重活一次,生命只有一次——这就是死亡最确切而又最残酷的定义。引起了孩子们在情感上的共鸣,我更有信心,他们完全可以体会韩愈的情感,当我提出“珍爱生命,珍惜亲情”时,他们已不再冷漠,取而代之的是眼眶中转动的泪水。再读课文时,声音变得低沉,我已然听到了那“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声音,每一个音节都有力地击中心底,久久地盘旋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