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诀在于“度”。 “悟”是学习方法,是独立思考;“悟”是学习品质,是感受体验;“悟”是解惑疑难,是开拓创新。高中生拥有数学知识差异量不大,只是对知识领悟程度差异较大。因此,“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来学习数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要讲究“度”的,“度”就是恰到好处,就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度”说起来容易,具体把握起来有一些困难。但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在这方面一定会有自己的追求,且愈来愈适度。所以,要想课堂提高效率,首先要注重一个“度”。尤其是数学这个抽象、严谨的课堂教学,更应如此。把握教学的“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总能发现这样一些学生,不论教师如何充分揭示数学概念和方法,对他们总是产生不了认同,即这些学生的数学悟性差。反之,数学悟性强的学生,数学在他们看来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数学定义、定理、都能达到“印在脑海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应用上”的境界。数学概念和方法在悟性的作用下以“浓缩、提炼”的形式贮存于人脑之中,并做到排列有序、结构完美,这不仅仅可以大大增加人脑的“库容”,而且十分有利于内化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提取运用也非常方便,甚至还可以做到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相应的知识块根本不需要检查就“自告奋勇”地挺身而出。即使遇到情境陌生的问题,也能产生顿悟,想出巧妙点子。解数学题时,在思路探索的过程中大量运用的是类比、联想、猜测、预见、领悟、顿悟等非逻辑或不完全逻辑的思维方式,常为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提出一条快捷、顺畅的通道。可见,“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深刻领会知识的主要途径。
“悟”是数学以及其他任何学习的重要阶段。“悟”一般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如果“玩”是动手、动眼外在的动,则“悟”是动脑动心内在的动。玩可以为“悟”提供外部信息,而“悟”则可以使“玩”得以升华。如果只是“玩”,则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玩”和“悟”互动的过程才是“做”数学的最佳途径。“悟”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悟”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所收获。而“悟”不能由别人说出、或代替,而必须是在主观努力之下的自身的一种体验和顿悟。教师只能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引导他们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也不是简单的暗示或引诱。
要让学生独立地学习、独立地做题和独立地研究所做的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感悟。比如:拿到一个有点陌生的或从未见过问题,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研究?如何去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和找到一个好的“想法“?然后将想法一步步具体化,最终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理解、领会、感悟是有层次的:一是“懂”,就是听懂老师讲解的内容或看懂书上的有关内容,这是学习要达到的初级层次;其次是“会”,需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模仿练习和实践。第三是“悟”,就是对所学知识悟出道理来,对所训练的方法悟出规律来,从本质上进行把握,这是学习的高层次,也是我们追求的效果。长期坚持,就能形成习惯,提升感悟的层次,促进方法的形成。
常言道: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数学课堂教学要优化,有个“度”的问题。“度”不仅是质和量的统一,又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统一。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探讨一下数学教学中的“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