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12-29       发布人:徐成德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处于不断的整合和创新之中,越来越切合“新课标”的要求,其中比较阅读就是这些年探索的重要成果,渐成时尚和新宠。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这是课内知识达成和课外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素质。

近几年来,文言文比较阅读方兴未艾,到了08年更是如日中天,笔者收集到的87套中考试题中就有48个地区采用了比较阅读的考查形式,大有迅速蔓延之势。这种题型具有鲜明的拓展性、延伸性和创造性,必将受到命题者的继续青睐。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迎考阶段,我们应高度关注这种题型,不断加强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们以2008年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为基础,从命题特点、题型归类、解题策略和考查趋势等方面来作些分析。

一.命题特点

比较阅读涵盖的内容很丰富,命题者一般选择思想性较强,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有内在联系和可供比较的材料,从识记、理解、分析、应用、感悟和创新等角度设置题目。不仅注重传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检测,而且强调比较鉴别、迁移拓展、评价探究、创新应用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1.就命题材料而言。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材料的组合可以是课内文章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也可以是课外内容的比较;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还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较。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

2.就题型设置而言。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具体设置时一般是知识与能力兼顾,侧重能力;整体与局部兼顾,强调整体;形式与内容兼顾,注重内容。

3. 就评价标准而言。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解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

二.题型归类

1.求同类。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

例1(广西柳州市、北海市)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 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伏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一定。

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答案:(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 )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2.求异类。同中求异也是比较阅读中常见的类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一般选取内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发现不同点,从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处。

例2(江苏省苏州市)予观夫巴陵胜状……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2)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案:(1)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中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2)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3.求通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一般选取内容上可以相互解读、互为印证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应之处或相通之处。

例3(河南省)(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4.概括类。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常常选择一组同类材料,提供同类人物的相关事迹或同类事件的不同侧面,要求考生从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概括的认识。

例4(江苏省南通市)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答案:取信于民,善于用人。


三.解题策略


1.立足平时,夯实基础,积累技巧,这是比较的基础。平时要注意古汉语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和虚词用法的灵活性,联系语言环境正确解释词义,理解句义;要多角度联系,掌握归纳主的方法,学会分析修辞手法,辨析艺术手法的作用等。

2.通读材料,整体把握,看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前提。在解题之前,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感情倾向,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看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了解特征,掌握步骤,把握规律,这是准确的保障。比较阅读常常要揭示一般规律或个性特征,解题时可以分三步走:先细读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再比较对照,筛选重要的信息;最后用简明的语言括提炼。对于比较阅读,要特别注意找准材料的契合点,从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方法等角度切入,在分析辨别中求同存异。

四.考查趋势


综观最近几年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发展变化情况,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将出现如下发展趋势:一是比例增加,既指同一地区比较的题量有所增加,也指更多的地区将会选用比较阅读的形式;二是难度增大,包括材料的理解和试题的设置两个方面;三是材料增多,除了两则材料本身的篇幅加长外,还可能更多地出现链接材料或是三段材料的比较。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