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马 楠
应该说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教学形式是没有瑕疵的,伴随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对小组讨论学习方式产生了误解,将这种教学方式等同于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作为衡量新课程教学与传统型课程的标准,认为课堂教学中若没有小组讨论,就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理解,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我们平时自己的课堂上,或者其它公开课上,都出现过这种小组讨论失败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形式轻实质
在开展小组合作前,教师对小组成员应担负的角色也没有定位,缺乏明确的分工。学生不知道怎样合作,以为只要说了话就算是合作了,表面上看来非常有课堂气氛,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为讨论而讨论,难得深入。
我在听课时,经常看见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究其原因,有的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怎样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也就是提前培养意识不到位。
2.学生分工的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如在听一节王芳《最后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内分人物探究,但坐在我前面的几个学生到别的组完成,还只进行了三分之二,因为段落分工不清楚。
3.参与度的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凡是听过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4.讨论主题的随意性、宽泛性。
因为新课标强调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在组织学生合作时,一般很少根据课文确定中心讨论的主题,仅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看过文章的感受。每个人对文本的阅读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谈阅读感受”这种话题确实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但将其用于学生间小组合作讨论就显得问题大而空,讨论的实效性太差。
5.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
我们老师上课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不一会儿,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她在安排课堂讨论时忽视了合作之前学生的充分思考准备,尤其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让学生进入合作交流状态。合作就难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目标也就难以达成。尽管该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示、暗示、牵引,但他们还是很难跟上节奏,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完全是因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造成的。
6.忽视点评和总结。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很难在讨论中达成共识。他们没有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也没有倾听同学的发言,更没有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在每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用一两句话点评,及时给予肯定。然而现在开放性的教学强调没有标准答案,对问题的思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使很多老师除了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象征性的表扬之后,并不对其进行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意见相左或者对他人见解有疑问的同学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态度越来越冷淡,仅注重于自己的思考。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尽量高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