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如果总是呆板、单调的描述历史,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相反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影视资源,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德育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过程,可谓一举多得。
一、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基本做法
1、利用影视,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求我们历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乐学、爱学。如果教师不能在上课三分钟之内形成高潮,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课,由此可见导入新课的重要性。由此,老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次导入新课。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例如在《五四运动》教学中,播放了影片《我的一九一九》片段:1919年初,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作为本国政府的全权代表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却处处受到歧视,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图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辩论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痛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播放完毕,教师及时提出问题:
(1)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巴黎和会有什么关联吗?
(2)顾维钧的义正辞严能够扭转局势吗?为什么?
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急于想从新课中获得答案。
可见,利用影视作品设置一种情境导入,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贴近历史,置身于再造历史的场景中,于是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引发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学习历史。
2、解读影视,讲授新课,佐证历史,增进学生理解历史。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它们是无法追回的,学生不能对它们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惑。而好的历史剧对于历史教育或历史教学所产生的作用,往往胜过好书,视听媒体所带来的感官和心灵之感动是空口白话或白纸黑字无法比拟的。因此,用直观性教学原则指导历史教学,比起其他各科显得更为重要,而在诸多的直观教具中影视录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例如在讲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5课《甲午战争》一课时,老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当时中国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洋务运动后期清政府建立了三支海军,尤其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装备也比较精良,而且北洋舰队将士如邓世昌、丁汝昌等奋勇杀敌,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方面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呢?学生们带着疑虑,紧接着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用自己的舰队去撞击日军的“吉野号”,结果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和皇帝大婚;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三海”和清漪园。学生通过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镜头,就不难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
影视资源不仅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件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它的容量大,节奏快,还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收到简而不漏、活而不乱的效果。再次,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当视听结合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影视资源视听兼备、声形并茂,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调动起来参加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正因为影视资源适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学生对这样的课有强烈的兴趣。每每影视一放,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不知不觉地集中了注意力。生动的两面、鲜明的色彩、恰当的解说和感人的音响,都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形成深刻的记忆。而这种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乃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
由上可见,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