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里的大智慧
——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课上怎样抛出头彩
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潘晓芳 15226211715
关键字: 导入 新课程 导入策略 课本导言
摘要:
课堂导入,作为新课教学中至为重要的常规环节,尽管已经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对之进行了海量的分析,从其重要意义、施行手段、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进行过大量的探讨,成果不可谓不丰富。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站在新课程的角度上,去思考课堂导入策略性的重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日渐走近中学课堂的新时代下,中学历史老师如何设计好自己的合作学习语境,让自己的课堂导入不再只是为自己的知识宣讲服务,而是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服务,是本文试图探讨的核心话题。
正文: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反过来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新课教学中至为重要的常规环节,尽管已经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对之进行了海量的分析,从其重要意义、施行手段、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进行过大量的探讨,成果不可谓不丰富。但是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新的课堂语境下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创设现代精品课堂,在新课教学时如何设计好鲜明的新课导入,进而确保新课传授与学习的成功开展,却鲜有人专门论述。笔者是一名在一线教学上长期担任初中历史教学的中学历史老师,现试着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这一课题展开全面详实的研讨。
导入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和展开新教学时,引导学生立刻全身心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需要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述为主,人们往往很容易忽略课堂导入,许多缺乏开拓精神的教师的导入一度只不过是一种开始上课、开始照本宣科的象征。导入的类型往往太过单一,无非放个视频、讲个故事等等。导入一结束后便是常规的教学,不仅老师缺乏传授的激情,纵是听课的学生们也了无兴致,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处理课堂开篇的过时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倡导不断创新、合作学习的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了。具体到注重学生基础知识自主累积、探究思维合作培养的初中历史新课程上,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站在全新的高度上来重新审定课堂导入的功用和价值。并努力思考创新导入方式的多元化,导入效果的实用性,导入策略的高明性。
以往的历史课堂导入,是教师宣讲的开始,导入只是为了教师的知识传授,这种导入策略缺乏机智性和趣味性。尽管这种导入运用的好也能令教师的讲述严谨朴实、妙趣横生,但是却不能促进学生的学识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课,教师的首要任务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导入就不能只是再为知识本身服务了,它必须立足于整个课堂活动开展的着眼点上。在方式上当然不能放弃传统的媒介,比如歌曲式、故事式、实物式、幻灯展示式,但是在具体运用上却需要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特点制定出明确的意图。比如在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时,许多教师以隋炀帝的暴政做为导入,开始讲授新课,幻灯片播完隋的暴政引发亡国后,直接开始让学生阅读课本,讲述唐王朝的建立。此时完全可以在幻灯片导入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小讨论:面对隋朝的迅速崩塌,唐朝的统治者们会吸收到怎样的教训。如果学生的学情或发言的实效性较差,教师可以在讨论中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这比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文就好多了。
在很多时候教师会利用课本的导言部分来做为导入展开教学,当学生读完导言时,教师往往立刻开始了板书与知识的讲述,而不去研究课本导言的隐性信息,导入也显得不够自然,没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利用导言等文字材料来导入新课的时候,我认为一定要创设相关知识的讨论语境,并通过设问把握住整个课堂的基调,使学生迅速走入自主学习、发散思维的状态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的史学思维,并使得全课的趣味性增强起来。初中历史课本上的导言部分往往会设计好几个问题。比如繁荣的宋元文化部分,就以《资治通鉴》为切入点,设立了“《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千古绝唱的出处,你是否想走进这样的世界三个问题。教师是不需要三个问题都去处理的,可以选取其中一个问题做为导入的突破口,当然也可以将这三个问题完全舍弃,视学生的学情设计出更好的导入问题,山西实验中学的高燕老师在讲述这一课时,就是利用课本导言开讲的,但是她的问题切入选择的是:同学们猜猜看,这样的书是怎样的历史条件下编制而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在课本阅读与分析中展开了全课的教学,取得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的导入严重据泥于课本,也说明他们的思想还没能从“教课本”上转变到“学知识”上。
复习法导入是一种从已有知识入手,由已知引向未知的导入方法。许多教师采用这一方法导入新课的时候,往往手法过于简单,只是随便问学生一两个上一节课学习过的某一个知识点,然后就开始了新课,而不去研究该知识点学生的掌握情况。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教师往往替学生一答了知,然后便开始了新课讲述,这种导入从一开始就令学生对历史课失去了信心,既然旧有的知识都没掌握好,谁还有心思听新的内容呢。我认为采用这一方法导入的时候,一定要选取新旧课时关连性较强且学生容易识记,或普遍掌握的常识性知识来导入。同时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也可以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简单地对上一课进行一次复习性回顾,并在回顾中迅速抛出新课的知识。这样方能让学生的学习主动起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的讲述所占的课堂时间比例日益下降,整个课堂更多地围绕着学生的读、说、思、练等环节上展开,因此教师的导入自然要求要更巧妙、更凝练、更多元和更有针对性。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对于导入而言,其主要的目的也再也不是让教师把课讲起来,把话说起来了,而是要担负起帮助整个课堂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功能。用电影等视频资料导入新课的话,选取的片段不只要和本课有所关联,还应让学生从中能发现一些鲜明的现象和时代课题,并在播放完后由教师迅速把其和整个课堂有机衔接,通过设问、谈感想等方式使学生迅速实现从图像到文字,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即使是最简单的导入方法——直接导入法,也要在点明本课课题,概述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提出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之后,不能让学生对学习目标听完即忘,要把其落实到幻灯片、学生的课本空白处和板书等上,并围挠着这些目标一步步展开教学。要想办法让这些学习目标成为本堂课的灯塔,并随时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是否偏离了航向。直接导入用不好很容易生硬、刻板、枯燥,缺乏情趣,尤其是连续采用这种方式,效果会降低。因此不可以频繁使用。
以故事、典故导入的方法因其通俗活泼,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加上其相对符合中学历史教学的语境需要,故成为许多中学历史教师喜用的导入方式。这种导入法切忌篇幅过长,切忌为言故事而故事,同时也要注意故事和历史事件本身的区别性,处理方法也不能过于简单。如能用幻灯片展示,就绝不口述;如能是有声的有图的,就绝不去光展示文字。而故事讲完一定要即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对故事的教育意义或其中的谜题思考中,适时抛出与之有关的课本知识并展开教学,必然会大大激发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情趣。
在新课程下,因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日渐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也可以用来做为下一节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同时这种导入也就变成了对上一节课的学情测评。真可谓一举两得。比如宁夏银川三中的历史老师在讲述解放战争时,上课前让学生先展示了自主制做的我敌后军民在抗日战争后期的发展图示,并因此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而导入了新课,这种高效、活泼具有创新精神的尝试颇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犹如一幕大戏的“开场报幕”,起着酝酿情感、集聚力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重要作用。精心设计导入,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神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它的成败尤其关乎着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如果导入只是起到了教师讲述的全面铺陈,而无法调动学生的思考动力,那么这必然是一种失败的导入。忽视导入,很容易令教师忽视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精妙性。而那种老是停留在旧思维、旧习惯上的导入则可能让教师无法适应新时期下更注重思维发散、成果创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在导入这个“小课题”上,我们的确很需要“大智慧”呢。只有不断摸索和累积,并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实验、总结,形成一整套的导入绝活,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游刃有余,并彰显自己的教学风彩。导入关乎教学的成败,而成功的历史学课导入则关乎学科魅力的展现和学生正确史观的建立。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保证自已能在每一节初中历史课上都能博得满堂彩,让我们的孩子热爱历史,热爱生命!
参考书籍及文章: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宾华 金盾出版社
《历史课堂的导入》 江西实验中学 林维光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介绍》 湖北中学历史学研社 路才全
《中学历史教学的设计与反思》 宁夏教研室 夏正建
《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 刘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