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除去硬性的考试要求,还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中阶段,化学教材体系包含必修教材2本,选修6本,内容上包含定义、方程式、原理等很多比较抽象的知识和大量的基础实验。因而,高中化学学习中,实验不可或缺。但是由于实验器材、药品、班级授课、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并非高中化学学科教材上出现的实验都能够在课堂上还原,而那些能够在课堂上实际操作的简单实验,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这会大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只有教师讲解说明,那么学习过程将会片面而死板,乏善可陈。将会大大降低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制取烧碱、氢气和氯气的教学中,这一实验实际操作难度大、不适合在课堂演示,这会导致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和了解粗浅,达不到教学要求。如果在教学中,采用配合图形、文字、音频的微课,将会给学生带来更加形象的内容展示,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多彩,同时也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可。而微课的出现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促进了这一难题的解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过微课教学让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演示,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规避实验教学的风险。
兴趣是我们思考和参与的动力,学生对网络充满着好奇和向往,我们作为教育者为什么不好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呢?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是高考导向和兴趣支持。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学生喜欢一些直观地情景演示和体验,渴望在一成不变的课堂上获得一点点新奇的体验,感受一些自由和空间。而对于单纯地识记、背诵、练习常常毫无兴趣。微课的应用恰好在索然无味的学习生活中激起了涟漪,给学生带来了体验、思考、参与的契机,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 学生知道网络不仅仅可以用来游戏,也可以轻松学到知识,让学生感到学到知识不是一定要面对着枯燥无味的书本,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感。例如在《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这一课的学习中,以微课的形式进行乙醇分子模型动画展示,就能够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印象,同时分步演示还能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反应历程和断键方式。例如尝试着引导学生进入“微课网络”引导学生去观看我将要讲授的课时相关的微课。如:在讲授初中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制取》之前,引导学生搜索相关的几个微课,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研究》和《用简易启普发生器制取二氧化碳》。让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出一些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提出,互相讨论。结果我在上新课的时候。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也不需要老师多讲。反而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基础知识引伸和运用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我知道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这个方法,一定要用书本上的方法呢?2、那我们平时需要大量二氧化碳,也是这样制取吗?3、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就不用排水法收集,那我们收集呼出气体时,不是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吗?……学生在开展讨论的过程中,即把这节课的知识学了,也理解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和运用能力,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
所以在制做这一类微课时,主要考虑到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上,我们的微课要一下子吸引学生的视线,就像网络上的游戏一样,用最快的速度映入学生的视野中。所以我们的微课要快速引入课题,吸引学生,在学生观看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去学,去观看。因此,1、微课要快速引入课题,要有吸引性。如设置疑问、引入悬念、也可以用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引入、可以用小故事引入、用实验引入等等,但无论你用什么形式引入,都要求引入力求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与题目相连紧密,快速切题。2、这一类的微课不需要言语、讲授太多,主要是把这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借助情景式教学、实验演示等手段展示出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这节课产生疑问、兴趣就行了。如:高中《钠的重要化合物》,可以让学生预习时观看“滴水生火、吹气生火”,这短短10-20分钟的内容,利用特殊的教学环境进行教学,学生即容易理解,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很主动地投入到第二天的课堂去。3、在讲述时,要内容结合语言,以及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动作表情等都要生动引人入胜、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