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在初中教学课程中既有与其他学科相一致的普遍性,同时也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初中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强调与生活生产联系的同时,理论性也较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化学学科既富有趣味性,也有枯燥抽象的一面。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抓好进入化学殿堂的敲门砖,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某一学科的积极性,作为进入这一学科的敲门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也是一样,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好奇性。把绪言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在对课本的基本知识介绍时,则要避开书本,通过几个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绪言第一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开始不提及化学也不让学生马上看课文,而是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现在请两位同学和老师来表演两个魔术,请同学们欣赏”.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下,让一位学生将一只白猫挂起来,并涂上无色液体,小白猫变成了小红猫.让另一位学生把一个鸡蛋放入一杯无色的液体中,鸡蛋壳消失变成软鸡蛋.这时教室里的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紧接着我将四个事先沾有不同无色液体的小烧杯放在桌上,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倒入四个小烧杯中,奇迹出现了:四个小烧杯中分别出现了红、黄、蓝、白四种不同颜色的“水”.此时教室里再一次沸腾起来,学生们用好奇和惊讶的目光看着老师,很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其实奥秘就在我们手中的化学书里”.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爱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
二、利用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化学实验好奇,可到了学习化学用语和基本概念时,就感觉到抽象难学、枯燥无味,把化学看成“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甚至会失去兴趣和爱好.此时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短暂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变为持久的稳定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故事,如诺贝尔为了研制出炸药,身体多次被炸残,但他没有放弃,最终研制出炸药,造福了全人类;英国科学家道儿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说;侯德榜研制发明了联合制碱法;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原子——分子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揭示了原子的内部奥秘;以及闻名于世的中国四大发明等.讲化学与现代科技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适时变换教学方式,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除了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之外,还应该知道怎样把这种知识通过适当的途径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围绕在自己所讲授的知识的范围之内,杜绝出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精神不集中、搞小动作,或准备打瞌睡的现象的出现。因此,怎么样来把握讲授过程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变更一些讲课方式能够适当的缓解学习过程中的鼓噪情绪。巧用故事、运用诗歌、比喻、成语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就会大大不同。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保持听课状态。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使学生听得入神、想象丰富。首先,讲课时语言要准确科学;其次,要生动形象。例如:讲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时,借助比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就好比吃饭饱不饱与吃饭多少的关系,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没有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又比如,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核心内容。将化学变化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比作学生调座位,有助于对这一核心内容的理解。联想调座位的过程中,学生的类别(男、女生)、人数、体重不变,很容易理解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通过运用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
四、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坚持以精彩的实验引入.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试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神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例如:镁带的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奇型怪状的铜树,不同PH色板与酸、碱、盐的作用等实验现象,使学生感到世界是这样的奇妙。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例如:学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实验,设计这样一个实验问题:盐酸、硫酸中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什么现象?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在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分别有何现象?又如,学习制备物质的实验,把大实验划分成小实验,先让学生思考每个小实验中的实验要点和要掌握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如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先把大实验划分成: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怎样检验氧气?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再比如:学习制作过滤器及过滤时的注意事项,设置的问题为过滤混有少量泥沙的氯化钠溶液,看谁用的时间最少,看谁得到的溶液最清澈。通过设置实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比较琐碎的学科,需要记的知识点也很多,有时又很集中,当然难点也不少。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学习学习过程中的这一难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解决学生在实际的学生过程中的难题,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六、联系生活,学与致用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化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但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不再感到那么容易、有趣.如何使之长久稳定,由感兴趣上升到热爱化学学习呢?这就必须让学生知道:化学对人类的作用是什么?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新闻向学生讲解化学与教材、能源利用、农业、生命科学、食品、卫生用品、洗涤剂、衣着和护肤品的联系,从这些方面可以创设许多学习情景,丰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例如,学习空气成分一节内容时,除了讲清楚空气由哪些气体组成,还要指出对大气造成污染的物质有哪些?从何而来?如何治理空气污染,如何开发新能源?大力提倡植树植草等,并介绍每周的空气质量周报,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生活中有些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例如,贩毒分子贩卖的摇头丸和冰毒;用硫磺熏辣椒、生姜、银耳、竹笋,使直接入口的食品好看,但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小商贩为了获取暴利,用工业酒精和水混合制成酒;还有的小商贩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饼、油条;为使食品色泽鲜艳,延长保质期,超量加入对人有害的合成色素和防腐剂等这些事实,使学生体验到化学无处不在,化学的确有用,必须学好化学.再如,碳几种单质的应用,如冰箱除臭、铅笔芯“医”锈锁、防毒面具、玻璃刀、电池电极等.碳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酒精、醋酸在生活中的妙用,以及青少年饮酒的害处.
化学是一门揭示奥妙的学科,在揭示事物内部秘密的同时也增加了人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放到生活中去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检测附近水域的污染程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可以教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检测我们的食品是否含有过量的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做某项调查报告,如水源有害物质的调查报告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有远大的理想,激励学生奋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氛围之下,新的教学主旨与传授手段已经在不断的涌现,现在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