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和大家聊天时,一提起政治课,人们就会用枯燥、乏味、空洞等词来形容。甚至有人说政治课就是洗脑课,把政治老师说成是政治骗子,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等等。偏见至深令人汗颜。政治课真是如此吗?给人们就是这个影响吗?作为一名政治老师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现如今的初中政治课主要讲述的是国情、国策、法律和地方的乡土知识,而高中政治课主要分为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所以,现在的政治课是非常接地气的,生活化、实用性、知识性是很强的,是非常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空洞的、乏味的、枯燥的洗脑课。
其实,政治课是一门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生活走进课堂。因此,课堂教学要融入生活,把生活问题引入课堂,使课堂更具开放性。作为政治教师,应努力拉近教材中的理论与现实的距离,挖掘教材,让学生从生活中品味到理论的精妙,从理论中感受到对生活的指导。如何让生活走进政治课堂呢?我认为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它的重要性如同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我认为,
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紧跟时代脉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中高考政治有一个特点,就是及时灵敏的把握时政热点及信息。所以,课堂教学时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和信息,利用时政热点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并结合时政热点和焦点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涵的政治问题。如精准扶贫、反腐倡廉、和谐社会、中国梦、、一带一路、亚投行、简政放权、经济“新常态”、人民币国际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匠精神、供给侧改革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互联网+、萨德事件等,这些都是学生非常关注的、感兴趣的时政热点,也是紧扣时代脉搏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专家解读,观看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其中蕴涵的政治问题。教师再把这些时政热点和我们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模块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起来。巧妙的课堂设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高中政治课的时代性、知识性、应用性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时代性和知识性的结合, 也接近了我们的生活实际。所以,它是一门很好的、有极强现实意义的课,是有用的。
其次,要挖掘和利用乡土和网络资源,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乡土资源属于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由于乡土资源来自本地区,教学资源更贴近学生生活,可信度高,因此学生更乐于接受。我们宁夏是回族自治区,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比如回族的饮食、服饰,节日、信仰、丧葬等风俗习惯,在结合我国《文化与生活》模块时,可以更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比如当前国家提出的城镇化建设应体现的文化观点有哪些?(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先进健康的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传递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家乡的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等)。这些观点都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再次,有效利用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既贴近生活、触动心灵,又达到了传授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比如讲到经济学的股票知识时。可以提问学生,我们中间有谁在炒股或有谁的家长、身边的朋友在炒股票?你对股票是怎样理解的?股票的价格应怎样计算?你以后会不会炒股等,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 并结合我们生活的实际加以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哲学与生活》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时,引用上帝创世说的一个典故从而调动起学生兴趣。《圣经》说,“上帝耶和华是世界上的造物主。耶和华自由的生活了不知道多少个春秋,但感到百无聊赖。有一天,他创造了光,第二天他创造了天堂,第三天他创造了植物,第四天他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第五天他创造飞禽走兽和各种动物,第六天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了人——用泥土造出一个男人,他就是亚当,并将亚当放在伊甸园里看守果园。后来,亚当向上帝诉说了自己的寂寞,上帝就从亚当身上抽出一根肋骨,造出了一个女人——夏娃,让他们结为夫妻。后来,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被贬到了地上,遂成为了人类的祖先。”请问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引导学生这是西方古人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猜测。在哲学上,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这是错误的。真正的世界是物质的。把现实生活中炒股知识与课堂结合起来,把寓言故事同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
三、指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注重实用性。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能一厢情愿地单向灌输,要尊重学生个性和尊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热情,激发学生的道德和生活需要,使学生产生强烈学习愿望。因此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许多活动性建议应尽可能安排在教学内容中,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例如:在高一的《经济与生活》的教材里,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利息的计算、理财产品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等现实性很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实际问题,学生是很感兴趣的,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来得出结论。有的同学拿来存款、取款凭证和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单和个人的信用卡在课堂上展示、讲解,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注重了知识性,从高考的角度看还是我们高考中必须掌握的一个考点,又注重了实用性,让学生参与到了课堂中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让生活走进政治课堂,把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眼去看,用心去体会,培养主体意识,锻炼潜能。让生活走进政治课堂,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结合理论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指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哥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如果把政治课比做树,那么,社会生活便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水分。脱离社会生活的政治课理论教学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只有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政治课才会生命之树常青。所以,要让思想政治课回归到生活中,让政治课着实的接地气,让政治课摆脱纯粹的说教和灌输,让政治课发挥它的批判性作用,培养同学们思辨的能力,从而正确的看待历史、生活和我国现如今的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准确理解我国当前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生活在这样一个言论很自由的时代,我们快乐着、享受着,但我们不能浮躁,让思想政治课发挥它应有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