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园地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园地
创建研究性学习的历史课堂
浏览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06-15       发布人:杨伟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于各科各类学习之中。狭义上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有这样的一个普遍现象:有些学生怕影响成绩并不想去做,但又不能不做,他们甚至是在要交成果时才去找个自己教师,然后草率结束;有些有兴趣要研究,提出后又被班主任给否定掉了;还有一些兴趣很高,热情去探究,结果却不尽人意;还有一些人想研究但不知道研究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究其原因,是常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脱节,没有很好地联系到一起,学生平时没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对日常中的许多事熟视无睹。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日常教学有意识留出值得让学生思考的空间,可以由浅入深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观点的进行置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那么,作为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呢?

一、             必须增强历史课自身的价值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先让学生喜欢历史这门学科,才会愿意去研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丰富的历史课堂,有利于研究的进行。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微机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深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去探究,从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实现教学与研究的双赢。 

二、要研究教材,运用问题教学法

在常规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使现有教材内容在新的教学理念统帅下,为推进研究性学习服务。在实践中我们教师要真正以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需要点,捕捉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的闪光点,了解学生思想上的薄弱点,迎着学生思想认识的热点、疑点施教,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将课文内容的处理方式进行大胆的调整,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组织,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科学依据→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程序进行安排。这种方式在我们嘉兴地区有很好的运用,即“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运用。“其基本方式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并向学生提供“少而精”的史料,供学生们研讨;同时设计一些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方式的特点之一是,由教师所提供的史料既构成了问题性情景,又是蕴藏在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联系”,学生研读史料的过程也就是探究这种“联系”的过程。

这样就使原先的接受式教学转变为发现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还以实现以问带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类问在课堂里还多种形式。其一,引导学生发问、共同提出问题,然后大家讨论研究问题。记得刚工作时有时在课上有的学生突然举手提了一个自己备课以外的问题,解释了好久学生还是不满意,现在想来完全可以把它丢给学生让大家来思考判断,引导他们去上网收寻论据。一举多得。其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小问题,如原因、本质和必然性;比较历史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阅读思考材料中的黑体字资料;讨论教材中的二、三个目,自主处理整节教材;思考讨论一章中各节的内在关系和阶段特征;查找材料,自主解决问题、相互探讨等等。如我在讲课时,有时是我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有时是让学生阅读,然后指出这一节里包含几个层次,交待了几个问题。如我在讲“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时,让学生自主处理整章教材,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建国初期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指引下,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中国外交环境与建国初相比有怎样的变化? 3、在这样新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新中国的外交?4、到70年代,外交性了怎样变化,其关键是什么?5、假如你是1972年的中美领导人,你是出于什么考虑来改善彼此关系的? 6、中美关系改善的过程怎样?7、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外交事业的影响是什么?8、进入新时期,外交政策作了怎样调整,为什么要这样调整?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发人深思的问题,不仅分析教材上的结论,而且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样的教学活动,为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们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养成了问题意识。

三、布置作业上,留足空间,促进学生的研究

历史课后作业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在教育理论中作业属于历史课外教育的一部分,被视为课堂教学不可侵害的有机整体。在作业也渗透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有利基地由于历史本来就是丰富的、多侧面的,因此作业的形式、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可以分为口头作业、书面作业、阅读作业、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制作与观察等等形式,把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掌握从静态的经验转变为动态的实践,从课堂到社会,从纸笔的体验到心灵的感悟,这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情感、技能的全面培养。就内容而言可留开放性的:如在讲到文革十年时,布置了“听爷爷奶奶讲文革”的作业。在讲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章时,布置了“我们家的变化”,让同学们通过对身边历史的搜集整理,积累感性知识;也可是趣味性的:“如奴隶贸易可设计这样一些作业供学生选择;1、今天主要颁在欧美的黑色人种,他们的祖先是怎样来到这里的?2、在航行过程中同样的航程舴时间有时相差很大,试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为从非洲启航到美洲和从美洲启航到欧洲的船选择启航的时间?3、你知道在文学、艺术、体育、科学、政界出过哪些杰出的黑人名家吗?选择其中一位说说你最欣赏的是他的哪一个优点或特点?这种有趣事的作业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从而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
四、善于把握契机,捕捉问题,促成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们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一些与教学任务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机会,因此凡是能够激发学生们兴趣的问题都蕴涵着激发研究行为的契机。我们要善于把握这样的事件促成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如:在讲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社会作出了怎样的反映?我给出了一些资料目的是为了说明蒋的不抵抗造成东北三省沦陷,在让他们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时,出现了争议,有学生就材料说真可惜,20万东北军就这样没有什么作为了,如果张学良当时抵抗历史就要改写了!听到这一句,我脑子里灵光一闪马上说:“同学可以讨论一下如果张顶住蒋的压力,进行抵抗会怎么样呢?”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形成两种观点:一是能胜,一是不能。于是我让他们持相同观点的回去收集整理写成文章,然后集体作出评价。促成了一次很好的研究。其中有一组分析不能的写的很全面,超出我们备课的准备。他们从蒋方、日本方以及二者全力上还有当时中共所处的地方等多方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努力成为一个有心人,只要留心就仅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探究的人,而且会影响很多人。促进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的良好结合。

五、利用专题课促成研究性学习进行

专题复习课是高考复习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做开放性,综合性的试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专题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专题课,从本质上讲,就是研究性学习,所不同的是:学生研究的主题是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凭着志趣自己挑选的。而在高一、高二的历史学习中可以就一节或一章内容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史料,提出研究的“专题”,也可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反映情况时进行。比如就期末反映情况而言可以提供大的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人物事迹等,让学生分组去整理,在此基础上再细化研究或补充材料或论证。在此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老师适当介绍一些历史学术前沿的信息或是一些学习方法,指导研究的步骤,共同努力促成研究。

    专题课富有挑战性、开发性、独立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又反过来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认知水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小小的尝试。

以上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粗浅认识和作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是初级的,有待于拓展的空间还很大很大,要在今后的教与学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提高教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于各科各类学习之中。狭义上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有这样的一个普遍现象:有些学生怕影响成绩并不想去做,但又不能不做,他们甚至是在要交成果时才去找个自己教师,然后草率结束;有些有兴趣要研究,提出后又被班主任给否定掉了;还有一些兴趣很高,热情去探究,结果却不尽人意;还有一些人想研究但不知道研究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究其原因,是常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脱节,没有很好地联系到一起,学生平时没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对日常中的许多事熟视无睹。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日常教学有意识留出值得让学生思考的空间,可以由浅入深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观点的进行置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那么,作为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呢?

一、             必须增强历史课自身的价值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先让学生喜欢历史这门学科,才会愿意去研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丰富的历史课堂,有利于研究的进行。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微机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深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去探究,从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实现教学与研究的双赢。

二、要研究教材,运用问题教学法

在常规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使现有教材内容在新的教学理念统帅下,为推进研究性学习服务。在实践中我们教师要真正以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需要点,捕捉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的闪光点,了解学生思想上的薄弱点,迎着学生思想认识的热点、疑点施教,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将课文内容的处理方式进行大胆的调整,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组织,按照“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科学依据→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程序进行安排。这种方式在我们嘉兴地区有很好的运用,即“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运用。“其基本方式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并向学生提供“少而精”的史料,供学生们研讨;同时设计一些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方式的特点之一是,由教师所提供的史料既构成了问题性情景,又是蕴藏在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联系”,学生研读史料的过程也就是探究这种“联系”的过程。

这样就使原先的接受式教学转变为发现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还以实现以问带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类问在课堂里还多种形式。其一,引导学生发问、共同提出问题,然后大家讨论研究问题。记得刚工作时有时在课上有的学生突然举手提了一个自己备课以外的问题,解释了好久学生还是不满意,现在想来完全可以把它丢给学生让大家来思考判断,引导他们去上网收寻论据。一举多得。其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小问题,如原因、本质和必然性;比较历史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阅读思考材料中的黑体字资料;讨论教材中的二、三个目,自主处理整节教材;思考讨论一章中各节的内在关系和阶段特征;查找材料,自主解决问题、相互探讨等等。如我在讲课时,有时是我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有时是让学生阅读,然后指出这一节里包含几个层次,交待了几个问题。如我在讲“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时,让学生自主处理整章教材,讨论思考下列问题:1、建国初期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指引下,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中国外交环境与建国初相比有怎样的变化? 3、在这样新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新中国的外交?4、到70年代,外交性了怎样变化,其关键是什么?5、假如你是1972年的中美领导人,你是出于什么考虑来改善彼此关系的? 6、中美关系改善的过程怎样?7、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外交事业的影响是什么?8、进入新时期,外交政策作了怎样调整,为什么要这样调整?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发人深思的问题,不仅分析教材上的结论,而且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样的教学活动,为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们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养成了问题意识。

三、布置作业上,留足空间,促进学生的研究

历史课后作业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在教育理论中作业属于历史课外教育的一部分,被视为课堂教学不可侵害的有机整体。在作业也渗透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有利基地由于历史本来就是丰富的、多侧面的,因此作业的形式、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可以分为口头作业、书面作业、阅读作业、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制作与观察等等形式,把对历史学科知识的掌握从静态的经验转变为动态的实践,从课堂到社会,从纸笔的体验到心灵的感悟,这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情感、技能的全面培养。就内容而言可留开放性的:如在讲到文革十年时,布置了“听爷爷奶奶讲文革”的作业。在讲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章时,布置了“我们家的变化”,让同学们通过对身边历史的搜集整理,积累感性知识;也可是趣味性的:“如奴隶贸易可设计这样一些作业供学生选择;1、今天主要颁在欧美的黑色人种,他们的祖先是怎样来到这里的?2、在航行过程中同样的航程舴时间有时相差很大,试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为从非洲启航到美洲和从美洲启航到欧洲的船选择启航的时间?3、你知道在文学、艺术、体育、科学、政界出过哪些杰出的黑人名家吗?选择其中一位说说你最欣赏的是他的哪一个优点或特点?这种有趣事的作业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从而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
四、善于把握契机,捕捉问题,促成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们的问题,有时甚至是一些与教学任务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机会,因此凡是能够激发学生们兴趣的问题都蕴涵着激发研究行为的契机。我们要善于把握这样的事件促成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如:在讲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社会作出了怎样的反映?我给出了一些资料目的是为了说明蒋的不抵抗造成东北三省沦陷,在让他们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时,出现了争议,有学生就材料说真可惜,20万东北军就这样没有什么作为了,如果张学良当时抵抗历史就要改写了!听到这一句,我脑子里灵光一闪马上说:“同学可以讨论一下如果张顶住蒋的压力,进行抵抗会怎么样呢?”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形成两种观点:一是能胜,一是不能。于是我让他们持相同观点的回去收集整理写成文章,然后集体作出评价。促成了一次很好的研究。其中有一组分析不能的写的很全面,超出我们备课的准备。他们从蒋方、日本方以及二者全力上还有当时中共所处的地方等多方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努力成为一个有心人,只要留心就仅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探究的人,而且会影响很多人。促进研究性学习与教学的良好结合。

五、利用专题课促成研究性学习进行 

    专题复习课是高考复习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做开放性,综合性的试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专题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专题课,从本质上讲,就是研究性学习,所不同的是:学生研究的主题是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凭着志趣自己挑选的。而在高一、高二的历史学习中可以就一节或一章内容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史料,提出研究的“专题”,也可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反映情况时进行。比如就期末反映情况而言可以提供大的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人物事迹等,让学生分组去整理,在此基础上再细化研究或补充材料或论证。在此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老师适当介绍一些历史学术前沿的信息或是一些学习方法,指导研究的步骤,共同努力促成研究。

专题课富有挑战性、开发性、独立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又反过来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认知水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小小的尝试。

以上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粗浅认识和作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也是初级的,有待于拓展的空间还很大很大,要在今后的教与学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提高教学。
常用链接: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783号